加拿大買戰機掉鏈子?88 架 F-35 卡殼,大選前博弈玩心跳
說白了,國家買戰機就跟咱們普通人買豪車一個道理,不光得花錢,還得琢磨合不合用、后續養不養得起。
加拿大這波操作可太讓人看不懂了,一邊砸錢給首批 16 架 F-35 建機庫,一邊 88 架的大訂單卻遲遲不落地。
你琢磨琢磨,這哪兒是買戰機啊,分明是借著軍購搞大選前的 “政治秀”,背后全是選票、利益和盟友關系的連環算計。
![]()
首批敲定 大單卻卡殼
咱們先把情況捋清楚:加拿大早就下了決心,要換一批新型戰機替換老舊的 CF-18 機隊,目標是 88 架 F-35A 隱身戰機。
現在錢已經花出去一部分了,阿爾伯塔省的科爾德萊克基地和魁北克省的巴戈特維爾基地,新的機庫和配套設施都在熱火朝天建設中,就等著戰機到位。
按照最新消息,這首批 16 架戰機預計 2026 年才能交付首架,主要用來訓練飛行員,2028 年才能正式列裝部隊。
可讓人納悶的是,剩下的 72 架戰機,渥太華卻按下了 “暫停鍵”,美其名曰 “正在審查”,這一查就沒了準信。
你發現沒,加拿大這波操作其實留了后手:只敲定 16 架的首批訂單,再加上正式的審查機制,不管下一屆政府是誰,都能隨時放緩進度、調整規模,甚至直接把采購方案拆了重搞。
![]()
更有意思的是,2024 年 10 月加拿大國會國防委員會專門開了聽證會,各方吵得面紅耳赤。
支持買 F-35 的催著趕緊定案,反對的硬扛著要求重新評估,這場聽證會說白了就是大選前各黨派的 “秀場”。
畢竟軍購背后的就業崗位和產業紅利,可是實打實的選票籌碼。
而且更關鍵的是,除了戰機本身,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導彈還得額外投入 55 億加元,這筆巨款怎么花,自然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
到了 2025 年 10 月,加拿大國防部高層還在力挺 F-35,空軍司令和國防部副部長在議會作證時說,必須在 2032 年前完成戰機替換,不然空防壓力扛不住。
可嘴上說著 “全速推進”,實際卻沒動靜,這種矛盾的態度,說白了就是在等大選結果定調。
![]()
五大爭議 懟得 F-35 下不來臺
我跟你講,反對黨能硬氣叫板,可不是空口說白話,他們拋出的五大論點,每一個都戳中了 F-35 的要害,讓支持方很難反駁。
首當其沖的就是成本和交付風險,這也是最讓加拿大老百姓反感的一點。
F-35 最吸引人的就是 “Block 4” 升級包,里面有新型傳感器、電子戰工具和先進武器系統,可這升級包簡直就是 “跳票大王”。
原本計劃 2026 年完成,后來推遲到 2029 年,現在直接推到 2032 年了,還超支了 60 億美元。
更坑的是,沒有 “技術更新 3 號”(TR-3)這個硬件升級包,Block 4 就沒法推進,而 TR-3 的軟件開發問題一大堆,代碼量激增 85%,可靠性差得不行。
這意味著什么?現在付錢買的戰機,就是個 “半成品”,未來還得額外砸錢升級才能達到預期性能。
而且 F-35 的交付延遲得離譜,2024 年交付的 110 架戰機,平均晚了 238 天,比 2023 年的 61 天翻了好幾倍。
![]()
更要命的是,F-35 的任務準備率只有 51.9%,每十架里至少有五架沒法隨時出任務,得停在停機坪上等著修,維修零件積壓上萬件,平均維修時間要 141 天,遠超預期的 60 天。
再加上恒溫機庫、加密數據系統這些嬌貴需求,還有每年高達 660 萬美元的維護費(比最初預估多了 34%),這哪兒是買戰機,分明是買了個 “吞金獸”。
普通選民一聽 “花錢買半成品”,立馬就共情了,反對黨自然拿這當攻擊利器。
第二大爭議點,是歐洲戰機的 “實在誘惑”。2025 年以來,薩博、空客這些歐洲廠商可沒閑著,組團加大對加拿大的游說力度,承諾一個比一個實在。
薩博直接說,只要買鷹獅戰機,就在魁北克建組裝廠,創造 1500 個直接就業崗位,還讓加拿大企業深度參與后續升級,真正做到技術轉讓。
更絕的是,薩博還借著競標加拿大預警機的機會,綁定了本土的龐巴迪公司,用加拿大制造的機身搭配瑞典技術,讓 “本土利益” 這張牌打得更響。
![]()
反觀 F-35,加拿大能拿到的只是 “工作份額”,說白了就是跟著生產點零部件,根本沒有產品控制權,連后勤數據、任務檔案和升級節奏都要受制于外部。
對于看重北極主權的加拿大來說,這簡直是 “命脈被人攥住”,自然不放心。
第三點爭議更實際:任務適配性存疑。加拿大空軍日常干的活兒,無非是攔截不明飛行器、本土主權巡邏和 NORAD 的防空任務。
2024 年 NORAD 已經全面部署了基于云的指揮控制系統(CBC2),能實時共享作戰信息,提升反應速度,這就要求戰機得有靠譜的通信能力和快速響應能力,而不是光有隱身就行。
歐洲的鷹獅和臺風戰機,早就整合了 “流星” 超視距導彈,能直接形成戰力;而 F-35 要到 2030 年代才能完成這項整合。
對于加拿大來說,現在最需要的是 “即戰力”,而不是等十年后才能形成完整作戰能力的戰機,這一點上,歐洲戰機贏麻了。
第四點直擊加拿大的地理痛點 ——北極作戰需求。加拿大的北極地區廣袤、嚴寒又偏遠,對戰機的要求是 “皮實耐用、好維護”。
![]()
鷹獅戰機就是為這種環境設計的,能在簡易跑道起降,小機組就能快速維護,維護成本還低;臺風戰機也經過了歐洲寒區測試,適應性不差。
可 F-35 就嬌貴多了,隱身涂層需要恒溫機庫保護,還得配專用工具和加密網絡,后勤保障復雜又費錢。
反對者直言,建這些配套的錢,要是用來買歐洲戰機,能多買好幾架,還能增加飛行訓練時長,性價比差太多。
而且挪威已經在北極部署了 F-35,實際使用中暴露的后勤難題,加拿大不可能看不見。
最后一點就是赤裸裸的政治博弈。軍購從來都是 “另類外交”,渥太華故意把 F-35 采購和美加貿易摩擦掛鉤。
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變動,讓加拿大更不想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想表明不會綁定單一供應商。
保留歐洲選項,既給美國施壓,又能彰顯發展本土國防工業的決心,這對后續潛艇采購等海事投資也有幫助。
![]()
國內層面,魁北克、安大略等省的就業全靠軍購帶動,各黨派自然要借著審查拖延時間,爭取更多地方選票。
畢竟誰能給當地帶來工廠和崗位,誰就能拿到更多支持,這在大選期間可是致命的籌碼。
當然,支持采購 F-35 的一方也有硬理由:F-35 是十幾個關鍵盟友的標準機型,能實現 “先發現、先開火” 的優勢,還能無縫整合盟友的空中態勢。
要是現在放棄后續采購,不僅要付罰款,還會延誤交付、打亂訓練體系,未來搞混合機隊,維護和訓練成本還得往上漲。
而且隨著對手傳感器技術發展,隱身能力未來只會更重要,現在不買以后更被動。加拿大空軍還澄清,F-35 不存在 “遠程鎖機” 功能,想打消大家的顧慮。
![]()
混合采購 大概率是最終答案
現在的局面很明朗,加拿大已經深度介入 F-35 項目,首批 16 架的配套設施都建了,想徹底放棄幾乎不可能。
但要硬著頭皮拿下 88 架,又過不了反對黨和選民這關。所以最有可能的結局,就是 “混合采購” 的 B 計劃,這也是目前呼聲最高的方案。
簡單說就是:保留首批 16 架 F-35,專門用來執行隱身協同、盟友聯合軍演等高端任務;再采購一批歐洲戰機(大概率是鷹獅),負責本土防空、北極巡邏這些日常任務。
這種方案看似兩全其美,既能降低單一機型的風險,又能平衡盟友關系和本土利益,還能把產業紅利分給不同省份。
但這里面的門道也不少,混合機隊意味著要兩套訓練體系、兩套維護設備,長期下來成本肯定會增加。
而且加拿大國防部明確說要在 2032 年前完成 CF-18 的替換,留給他們猶豫的時間不多了。議會 10 月 21 日還要聽取戰機現代化計劃的專項報告,到時候可能會披露更多決策細節。
![]()
最新的動態是,歐洲廠商還在持續加碼,薩博已經和加拿大龐巴迪公司簽訂了合作備忘錄,進一步落實組裝廠計劃,就是等著加拿大松口。
而美國方面也在施壓,暗示如果加拿大減少 F-35 采購量,可能會影響美加在 NORAD 框架下的合作。一邊是歐洲的 “利益誘惑”,一邊是美國的 “盟友捆綁”,加拿大夾在中間,確實難辦。
不過說到底,大選結果才是關鍵。如果支持 F-35 的黨派勝出,大概率會推進完整版 88 架采購;如果反對黨上臺,混合采購或者直接轉向歐洲戰機,都是有可能的。
但無論怎么選,都得在 2032 年前完成替換,不然加拿大的空防真的要出問題。
![]()
結語
國防采購從來不是 “買最貴的”,而是 “買最對的”。加拿大這場戰機采購鬧劇,本質上是大選前的政治博弈,但最終還得回歸實際需求。
北極的嚴寒、本土的防空、有限的預算,這些才是決定戰機選型的核心。
F-35 雖先進,但 “半成品” 屬性、高昂成本和嬌貴需求,確實不符合加拿大的國情;歐洲戰機雖不隱身,但皮實耐用、性價比高,還能帶來本土就業,更對加拿大的胃口。
不管是死磕 F-35,還是轉頭選歐洲戰機,渥太華都別再拖了。
戰機是用來保家衛國的,不是用來競選造勢的,再耗下去,耽誤的可是自己的國防安全,最后吃虧的還是加拿大老百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