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關注全球防務領域的動態,近期外媒對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的討論熱度居高不下,甚至拋出中國高超音速武器將主宰第二島鏈,美軍難有生存空間的結論。
隨著美國完成B21轟炸機在東亞部署的風險評估,這一話題更是被各類媒體轉載解讀,不少分析還提到若將高超音速武器與核彈頭結合,現有反導系統將完全失效。
這不禁讓人好奇:外媒的判斷真的客觀全面嗎,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的真實威懾力究竟如何,它與核彈頭結合后,又能實現怎樣的戰略戰術價值?
![]()
外媒之所以得出美軍在第二島鏈難以生存的結論,并非毫無依據的空談,而是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論證邏輯,他們聚焦中國的武器裝備體系。
認為中國新一代攻擊核潛艇、鷹擊19導彈以及傳說中的轟20轟炸機,已形成對第二島鏈及周邊區域的全面覆蓋,即便美軍將B21部署到更遠的澳大利亞,也難以擺脫被打擊的風險。
![]()
而且美軍的防御短板被反復強調,現有反導系統和防空體系在面對高超音速武器時幾乎不具備有效攔截能力,而美國自身缺乏同等水平的高超音速武器,無法形成相互制衡的威懾平衡。
另外還有高超音速武器與核彈頭結合的設想,在外媒看來,這種組合將催生極具毀滅性的戰術核打擊手段,同時豐富中國的戰略威懾體系,讓美國在常規和戰略兩個層面都陷入被動。
![]()
高超音速武器最核心的技術優勢在于其獨特的飛行軌跡,無論是滑翔彈道還是其他創新彈道設計,都使其機動性大幅提升,現有雷達難以捕捉、反導系統難以攔截。
這種不可攔截性與核彈頭的殺傷力結合,無疑會放大威懾效果,但外媒的分析似乎過于側重單一武器的效能,卻忽略了武器應用的現實約束和戰略威懾的核心邏輯。
![]()
核心短板不可忽視
客觀來看,外媒的結論存在顯著的夸大成分,其論證過程未能充分考慮高超音速武器的技術局限和實戰場景的復雜需求,因為高超音速武器無法替代洲際導彈的戰略核威懾作用。
戰略核威懾的核心在于射程覆蓋和穩定打擊,洲際彈道導彈通過在外太空飛行,大幅減少空氣摩擦帶來的能量損失,從而實現上萬公里的射程,能夠對全球范圍內的目標形成有效威懾。
![]()
這是目前陸基、海基核力量的核心支撐,而高超音速武器目前主要在大氣層內或大氣層邊緣飛行,雖然機動性強、難以攔截,但空氣摩擦帶來的能量消耗使其射程受到嚴格限制。
即便技術不斷突破,其實際射程也難以達到洲際導彈的水平,自然無法承擔戰略核威懾的核心任務,簡單來說,高超音速武器的優勢在于突防打擊,而非遠距離戰略威懾。
![]()
兩者的戰略定位本就不同,不能混為一談,高超音速武器不具備摧枯拉朽的大規模摧毀能力,這種武器屬于高價值裝備,研發和制造成本高昂,決定了其裝備數量必然有限。
無法像常規導彈那樣形成導彈雨式的飽和打擊,從實戰效果來看,武器的摧毀能力不僅取決于精度,還與裝藥量、火力密度密切相關。
![]()
俄烏沖突中的案例就很有說服力,俄羅斯曾用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襲擊烏克蘭機場,導彈精度很高,成功擊中了指揮塔臺等關鍵設施,但由于發射數量有限、火力密度不足。
即便擊中跑道,烏克蘭也能快速修復,機場很快恢復部分作戰能力,對于美軍在第二島鏈的基地而言,若想徹底摧毀機場、讓其失去作戰功能。
![]()
需要對跑道、機庫、油庫、維修設施等多個目標進行持續打擊,這需要足夠的火力密度和彈藥儲備,而高超音速武器的數量限制和使用成本,決定了它難以完成這樣的大規模摧毀任務。
如果分散火力打擊多個目標,其威懾效果會進一步削弱,更難以實現蕩平所有空中力量的目標。
![]()
關鍵節點破局
拋開外媒的夸大解讀,高超音速武器的真正價值并非單一武器主宰戰場,而是在體系化作戰中扮演破局者的角色,通過打擊關鍵節點為后續作戰打開通道。
其不可攔截的核心優勢,使其成為打擊高價值關鍵目標的最佳選擇,比如敵軍的指揮控制系統、核心雷達陣地、防空導彈發射中心等。
![]()
這些目標是敵軍作戰體系的中樞神經,一旦被摧毀,敵軍的防御體系就會陷入混亂,后續的常規導彈、遠程攻擊平臺等就能順利實施打擊。
具體到第二島鏈的攻防博弈中,高超音速武器的作戰邏輯應該是這樣的:利用其突防優勢,精準摧毀美軍在第二島鏈內的指揮中心和防空雷達陣地,癱瘓其對空預警和指揮協調能力。
![]()
常規導彈和遠程打擊平臺跟進,對機場跑道、機庫、油庫等設施進行飽和打擊,形成足夠的火力密度,徹底摧毀機場的作戰功能。
最后,通過持續封鎖和打擊,讓美軍無法快速修復設施、補充物資,從而喪失在第二島鏈內的作戰能力。
![]()
這種關鍵節點破局+體系化后續壓制的模式,才是讓美軍在第二島鏈難以生存的有效途徑,高超音速武器的價值不在于一錘定音,而在于撕開缺口。
它是體系化作戰中的尖刀,而非獨立主宰戰場的全能武器,外媒將其單一效能無限放大,顯然是對現代戰爭體系化邏輯的誤解。
![]()
理性認知武器價值
綜上來看,外媒關于中國高超音速武器主宰第二島鏈的結論過于絕對,存在明顯的夸大成分,高超音速武器與核彈頭結合,確實能形成強大的戰術核威懾和實戰打擊能力。
但無法替代洲際導彈的戰略核威懾作用,其不可攔截的優勢值得重視,但受限于射程、數量和使用成本,也難以實現大規模摧毀目標,我們應該客觀看待高超音速武器的價值。
![]()
它是中國國防力量現代化的重要成果,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作用在于體系化作戰中打擊關鍵節點,為后續作戰創造優勢。
在第二島鏈的攻防博弈中,真正讓美軍難以生存的,不是某一款單一武器,而是中國日趨完善的攻防一體作戰體系。
![]()
從武器裝備的覆蓋能力,到防御系統的攔截能力,再到體系化的協同作戰能力,形成了全方位的壓制優勢。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高超音速武器的射程、威力和裝備數量可能會持續提升,其戰略戰術價值也將進一步凸顯。
![]()
但無論武器如何發展,現代戰爭的核心始終是體系化對抗,單一武器無法決定戰爭勝負,只有構建完整的作戰體系、形成全方位的攻防能力,才能真正掌握戰場主動權。
這或許就是外媒在熱議中忽略的核心邏輯,也是我們理性看待中國國防力量發展的關鍵視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