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10月17日,美國諾唯真郵輪旗下的“RIVIERA”號豪華郵輪,原本計劃停靠上海,卻因不愿繳納1167萬元的特別港務費,干脆取消了中國段行程,臨時將航線轉向韓國釜山港。船上1250名游客提前訂好的酒店、機票和旅行全成了泡影。
那么,這場中美航運的博弈,到底哪一方的損失更難承受?
![]()
這1167萬是怎么算出來的
今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拋出新規,從10月14日起,凡是中國擁有、運營或建造的船舶,停靠美國港口時都得額外收取一筆港口服務費。按其標準,每凈噸要收50美元,且明確要逐年加碼,到2028年這筆費用將漲到140美元。
面對美方這一舉措,中方迅速跟進反制。交通運輸部也從10月14日同步啟動措施,對美國關聯船舶征收特別港務費,涉及范圍很廣,不光包含美國企業運營的船舶、懸掛美國國旗的船舶、美國本土建造的船舶,連美資持股比例達25%及以上企業旗下的船舶,也被納入其中。
![]()
收費標準與美國一樣走分階段上漲路線,2025年先按每凈噸400元收取,2026年、2027年、2028年將一步步漲到640元、880元,最終在2028年達到1120元。
拿凈噸位29175噸的“RIVIERA”號郵輪來說,2025年單次停靠上海港,光這筆費用就得掏1167萬元。要是跑滿5個航次,一年下來得累計交5835萬元。到2028年收費頂峰時,全年費用更是會飆升到1.63億元。
![]()
可豪華郵輪單次航行的凈利潤,通常也就200到300萬元,這筆費用一扣,基本就把利潤啃光了,運營等同于白干。郵輪公司一算賬,干脆轉頭改道,反正韓國釜山港離得也不遠,就是苦了船上滿心期待的游客。
美國郵輪公司陷入兩難
全球郵輪市場的話語權,基本被嘉年華、皇家加勒比、諾唯真這三家美國企業攥在手里,它們合計占據四分之三的份額,而中國市場對它們來說,就是塊丟不得的香餑餑。
![]()
2023年全球郵輪接待2.3億人次,中國貢獻了3800萬。中國游客還特別肯花錢,人均消費6800元,比全球平均水平高23%。單看皇家加勒比2023年財報,中國市場營收占其海外業務的22%,是增長最快的區域。
可特別港務費一落地,這些美國巨頭徹底犯了難。交錢吧,利潤直接被啃掉,皇家加勒比5艘長期跑中國航線的郵輪,2025年要交2.9億港務費,中國區凈利潤得壓縮18%-25%。等到了2028年費用漲滿,凈利潤可能吞掉超四成,搞不好要虧本。
![]()
不交錢就改道?麻煩更大。像“RIVIERA”號那樣取消上海行程,游客直接炸開鍋,退定金、要誤工費的訴求擠爆客服。還有就是,中國游客選郵輪很靈活,你撤了,對手立馬補位,市場份額眼睜睜被搶。
航線也不是說改就改的,美企亞洲航線多以中國為核心,如果取消中國港口,行程就會被縮短,吸引力瞬間拉胯,如果改去其他目的地(比如濟州、釜山)的話,又要多花航行時間和燃油,成了新的成本負擔。
![]()
最嚴重的是信任沒了,現在中國游客選郵輪,最看重“行程穩不穩”“花錢明不明”。美企老取消停靠,消費者轉頭就選別家,就算以后想回來,再想贏回信任,得砸大錢做營銷,還不一定管用。
中國郵輪產業迎來機會
乍一看,美國郵輪公司丟了關鍵的中國市場,中國部分港口也少了筆業務,好像陷入“雙輸”僵局。但往深了分析就會發現,這更像是美方親手釀成的“搬石砸腳”鬧劇。
就像前面寫的,美國郵輪企業承受的是實打實的痛。而中國這邊的短期影響其實可控,反而藏著新機遇。
![]()
雖說個別港口的泊位使用、關聯服務收入可能暫時受點影響,但中國本身就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郵輪市場之一,這份吸引力是內生的,不會輕易消失。美國郵輪撤出后留下的市場空白,很快就被歐洲郵輪公司和快速成長的中資郵輪企業填上了。
過去幾年,中國郵輪市場雖增速快,但中資企業一直沒太冒頭,主要是美歐企業在航線設計、服務經驗上占優勢。現在情況變了,中資運營的船舶不用交特別港務費,成本優勢一下子就顯出來了。
![]()
招商維京、渤海郵輪這些本土品牌正抓住機會發力,像愛達?魔都號,2025年暑期上座率超95%,國慶推出的京劇主題航次更是一票難求。業內預計,到2026年,中資企業的市場份額能從現在的50%提升到70%。對中國而言,這正是打破外資壟斷、提升本土郵輪品牌影響力的難得窗口期。
反制措施打疼了誰
有人覺得中國反制力度不夠,理由是美國造船能力僅為中國的1/230,但這種看法沒抓住關鍵,中方反制對象不只是美國制造的船舶,還包括美資持股超25%企業旗下的船舶。
![]()
全球航運大數據公司VesselValue的《2025年全球十大船東國》顯示,美國以1164.47億美元航運資產排全球第四。
高盛的分析戳破了現狀,美國船隊資產里,40%都被華爾街資本攥在手里。拿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來說,光它手里就攥著160多艘船,背后投資組合規模更是突破90億美元。至于花旗、貝萊德、橡樹資本這些華爾街老牌巨頭,在全球海事融資租賃領域更是穩穩占著領先席位。
![]()
在美國上市的船東公司里,美國投資者持股普遍超25%,這意味著不少看似非美資直接控股的船舶企業,其實都在反制范圍內。據克拉克森研究,受中方措施影響的國際船舶約3120艘,占全球船隊總量的3%。
中國商務部還將韓華海洋株式會社的5家美國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單,而韓華費城造船廠承擔著美國約50%符合《瓊斯法案》的大型商船建造任務,這一限制對美國造船業是實打實的沖擊。
![]()
全球航運市場高度一體,中美這場港務費博弈必然推高全球供應鏈成本。世界航運理事會測算,中美航運摩擦會讓中國輸美單個集裝箱運費漲600到800美元,美國消費者每年可能多掏30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預計,若單箱運費超1000美元,美國核心通脹率將上升0.2個百分點,而美國當前通脹本就居高不下,根本扛不住這額外壓力。
這場博弈表面是港務費之爭,實則是美方先揮關稅大棒,中方被迫自衛。不能因美方企業、游客受損,就模糊問題根源,畢竟是美方先發動不合理政策。
![]()
原則問題上退縮只會遭更多欺凌,只有讓對方感受到對等痛感,才可能迫使其回到理性談判。中方多次表態“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反制不是報復,而是敦促美方糾錯。
若美方能正視中方關切、停止不合理措施,中方愿重回談判桌,共護全球航運穩定。畢竟全球化時代,對抗沒有贏家,合作才是正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