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1月4日電 題:跨越山海,一顆檸檬靠什么“闖世界”?
新華社記者吳夢桐、吳燕霞、雷明宇
金秋時節,重慶市潼南區龍形鎮水口社區的檸檬種植基地里,連片果樹上綴滿金黃飽滿的果實,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果香。村民們正將一顆顆檸檬采摘、裝袋。不遠處,一架無人機沖破晨霧,精準懸停在采摘區上空,伸出吊鉤穩穩“拎”起沉甸甸的編織袋,隨即向山下飛去。
伴隨著螺旋槳的嗡鳴,這架載重約200斤的無人機將檸檬卸至山腳的卡車上,便返航投入到下一趟“接力”中。
村民采摘、無人機運輸,這幕“人機協作”的場景正是潼南檸檬產業智慧升級的縮影。霜降過后,檸檬也到了成熟的時節,種植基地里人與機器默契配合,一天進行多次“空地接力”,讓這些“黃金果”插上科技的翅膀,搶“鮮”上市。
“以前摘檸檬全家上陣,彎腰采摘、肩扛背馱。”村民劉萬云望著空中往返的無人機感慨道,“現在它飛幾個來回,就頂我們干一整天!”
無人機飛手楊晴介紹,這款植保無人機支持噴灑、播撒、吊運等多種農林應用,得益于AI技術發展和綜合算力大幅提升,它可以實現全自主作業和全向避障,保證了作業安全。
楊晴算了一筆賬,“一人一機”每天可以完成20噸檸檬的運送任務,相當于過去十個人兩天的勞動量。“而且無人機充電十分鐘就能‘滿血復活’,基本實現不間斷作業,有效提高了農業效率。”他說。
采收環節只是科技助力潼南檸檬產業發展的起點。在雪王農業(重慶)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又是另一番科技景象。兩臺機械臂精準抓取料箱,將檸檬放置于滾筒輸送帶上。經過全自動化清洗、分選、稱重、包裝,最后由工人統一入庫。從檸檬進廠到入庫,全程不過15分鐘。
“我們的全自動生產線,每小時加工產能超50噸,日處理量1200噸以上,每年入庫檸檬總量約8萬噸。”雪王農業負責人李金成介紹,全線人工需求僅80人左右,主要負責轉運、計量與設備維護等輔助工作,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
在分選環節,12條通道分選線有條不紊地運轉,按預設程序精準“指揮”每顆檸檬歸入對應區域。操作平臺上,車間管理員緊盯著電子顯示屏,跳動的數據實時反映了每個檸檬的成色,連細微的腐爛、黑點、凸起等瑕疵都逃不過智能系統的“火眼金睛”。
“自動化不僅提升了效率,更保證了品質。”李金成解釋說,入庫時間越短,檸檬越新鮮;人工干預越少,損耗率越低、品質越穩定,這對企業和消費者是雙贏。
高效采收與智能加工,為潼南檸檬“出海”按下快進鍵。潼南區商務委員會主任張琦說,當地積極推動資源嫁接整合,依托龍頭企業成熟的跨境物流組織方案,拓展出口直通渠道。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潼南檸檬專柜直發泰國、老撾,還遠銷俄羅斯、新加坡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
據統計,2025年1至9月,潼南區檸檬鮮果出口1.44萬噸,出口額1.7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8%、58.6%。從無人機點對點吊運,到智能車間精準分選,再到跨境物流高效銜接,潼南檸檬正實現從“土特產”到“全球貨”的跨越。
如今,潼南區的檸檬種植面積達32萬畝,今年總產量預計可達35萬噸,年綜合產值達90億元。“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研發檸檬精深加工技術,打造從檸檬種植到鮮果深加工一體化產業鏈,不斷擦亮‘潼南檸檬’品牌名片。”潼南區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胡廣建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