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這本該是一場雙贏的合作。
2022年,一家來自我國的新能源企業——國軒高科,宣布將在美國密歇根州投資建廠,準備砸下24億美元,搞一個電池超級工廠。對方州政府也挺積極,放話說要給補貼、要給減稅,還承諾配套設施全力跟上。聽著怎么都像兩國企業合作典范,甚至一度被當成中美經濟交流的“正面教材”。
可到了2025年10月,這個項目卻突然涼了。
![]()
密歇根州經濟發展局直接發通知,說國軒高科的項目“違反協議”,要撤銷之前承諾的稅收優惠,還要追回已經給出去的兩千多萬美元土地補貼。一場看起來轟轟烈烈的大項目,就這么被按了暫停鍵,甚至可能徹底擱淺。
你要說企業干得不好,那也說不過去。國軒高科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在2022年就規劃好了路線圖:建廠、雇人、本地采購,甚至安排了美籍高管來負責美國業務。
這些年,他們在新能源這塊也算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玩家,不說行業老大,起碼有兩把刷子。按理說,這種項目對當地是利大于弊,既能帶動就業,又能刺激經濟,怎么可能被說停就停?
![]()
問題的關鍵,是項目“生錯了地方”。
從2023年開始,這個項目就開始遇到各種莫名其妙的阻力。先是被環保組織盯上,說建廠會破壞環境;接著地方政府換屆,新上來的官員看不慣這個“中資背景”的項目,開始找各種理由卡流程、斷水斷電。
更離譜的是,有人跳出來說:“這個工廠距離美國一個軍事基地太近了,可能威脅國家安全。”
你說這話好像聽過?沒錯,這就是美國政治圈近幾年對待中國企業的“標準操作”:只要你是中國企業,哪怕你是賣電池的,也能被說成“間諜工具”。
![]()
而密歇根州這邊也不傻,他們看風向也快。一邊是聯邦政府在喊“國家安全”,一邊是選民在擔心中國企業“滲透”,地方政府自然就不敢繼續力挺這個項目。于是,原本承諾的水電供應不見了,審批流程卡住了,連之前說好的補貼也要收回。
更氣人的是,即便國軒高科打官司贏了,對方也不執行判決,反而用“你停工120天”這樣的理由,反咬一口,說是你違約。
講真,這哪是商業博弈?這就是把生意變成了政治工具。美國這一套“先給糖后使絆”的操作,真是讓人防不勝防。
![]()
錢沒少花,道理全講了,可就是沒人聽
這幾年,做國際生意的中國企業,心里的賬早就不只是利潤了,還要加上“政治風險”這項隱形成本。國軒高科就是典型例子。
項目啟動前,他們可是做了不少功課。美籍高管上陣、本地員工優先、原材料盡量本地采購,甚至連企業架構都做了調整,為的就是減少“你是外資”“你是中國背景”這種標簽帶來的負擔。可以說,是卯足了勁想當個“模范中企”。
可惜,現實不是你夠努力就能過關。政治這東西,有時候比商業邏輯還要不講理。企業再努力,也抵不過某些人一句“國家安全”的口號。
![]()
這事擱在幾年前,可能會被認為是個別現象;但放到現在看,已經成了“常規操作”。從華為到中興,再到字節跳動,現在又輪到新能源企業。
只要領域夠關鍵、發展夠快,美國那邊就會開始“設卡”:不是立法限制,就是民意施壓,再不濟就來個“審查未通過”。套路不同,目的相同:不讓你輕輕松松進來。
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美國的手段,不直接說“不歡迎”,但會讓你“做不下去”。這比直接拒絕更傷人。
![]()
這一仗雖退,但不是敗,是換方向繼續走
雖然密歇根項目被迫按下暫停鍵,但國軒高科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他們很快就調整了布局,把更多精力轉向了摩洛哥。2025年,公司宣布將在摩洛哥建造一個年產能20GWh的電池工廠,預計2026年投產,主要面向歐洲市場。
為什么選摩洛哥?很簡單,開放、歡迎、政策友好。更重要的是,摩洛哥作為非洲的重要交通樞紐,正好填補了中企在歐洲市場的供應鏈缺口。
這不是撤退,而是一種戰略轉身:該來的市場不來,那就另找一個愿意合作的地方繼續前進。
說到底,企業的生存不是靠一時的攻城略地,而是靠長期的靈活應變。面對美國這邊越來越“情緒化”的政策環境,硬碰硬沒意義,適時轉向才是上策。
![]()
從財務上看,國軒高科在密歇根項目上的實際損失并不大。到目前為止,實際投入只有2300萬美元出頭,遠遠低于原計劃的24億美元。
也就是說,真正的“重傷”還沒發生,企業就已經及時止損。這個反應速度和風險控制能力,不得不說,是近年來中企海外經驗積累下來的“硬本事”。
除了摩洛哥,他們還在研究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布局方式。不再把希望押注在一個國家,而是構建一個多點支撐的海外網絡,這就是中企出海的新路徑。
![]()
這不是一個項目的終點,而是一堂“出海必修課”
從這起事件我們能看出,現在的國際環境,已經不是“你出錢我出地”的簡單合作關系了,而是夾雜了地緣政治、國家安全、社會輿論等多重因素,復雜得像一鍋粥。
對我國企業來說,走出去不是選項,而是必須。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新能源、芯片、AI這些行業,早就是“紅海”。想要做大做強,必須得在全球市場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但這條路,沒想象中那么風平浪靜。美國這類發達市場雖然誘人,但政治風險高、政策多變,已經不再是“香餑餑”;相比之下,摩洛哥、印尼、越南、阿聯酋這些國家,雖不如歐美成熟,卻更具合作誠意。
![]()
說白了,企業出海不再是單純看利潤,更要看“安全感”。能不能活得安心,能不能不被隨時翻臉,才是接下來布局的關鍵。
當然,這也不代表我們就要全面撤出美國市場。相反,這次事件也讓更多企業明白了:在美國做生意,不能只看商業邏輯,還得提前做好“政治預案”。
未來的出海,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行業協作、法律護航,甚至是輿論引導。這不僅是企業的挑戰,更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這不是失敗,而是現實的提醒
國軒高科在密歇根這個項目,雖然沒能走到最后,但也不是一場失敗。相反,它讓我們看清了一個事實:不是所有市場都值得你去投入,也不是所有承諾都能兌現。
![]()
這世界上最難的事,不是賺錢,而是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守住企業的根、保住發展的命脈。保命比賺錢重要,這句話,不只是調侃,更是當下中企出海的生動寫照。
未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企業走出去,有的成功,有的受挫。但每一次嘗試,都是在為中國企業積累經驗,也在為我國全球化戰略探路。
這不是終點,而是下一段全球征程的起點。
而我們,也該為那些在風口浪尖上仍堅持探索的中國企業,鼓一鼓掌,打打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