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小時候自己湊到鏡子前,盯著那顆搖搖欲墜的門牙,既期待它脫落,又有點小緊張的感覺嗎?這看似尋常的“掉牙”,并非一顆乳牙的簡單“退休”,而是人體精心安排的一場“成長升級”。從乳牙到恒牙的順利交接,不僅關乎孩子的口腔健康,更與未來面部發育乃至全身健康息息相關。
為何人的牙齒需要“換崗”
![]()
不少人好奇,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鯊魚那樣牙齒掉了還能再生“補貨”?或者像大象一樣固守一副恒牙?答案蘊藏在人類進化的智慧中。乳牙替換為恒牙,是身體為適應成長需求做出的精密安排。其原因主要有三個。
匹配頜骨發育。嬰幼兒時期頜骨較小,20顆小巧的乳牙率先萌出,剛好滿足初期咀嚼需求。隨著頜骨發育擴大,乳牙的尺寸和數量均無法滿足更強的咀嚼力與營養需求,此時便需要“升級版”的恒牙登場。
材質與功能升級。人類成年后通常會長出28~32顆恒牙。恒牙不僅體積更大,牙釉質也更堅硬、更耐磨,能夠高效處理各類食物,為身體營養吸收提供有力支持。
暗藏的“牙胚種子計劃”。人在出生時,頜骨內已經預埋了乳牙胚與恒牙胚兩套“生長種子”。大約6歲開始,恒牙胚在乳牙根部下方悄悄“激活”發育,并促使乳牙牙根逐漸吸收、松動直至乳牙脫落,為恒牙萌出騰出“上崗”空間,讓它倆完成有序的“換崗”交接。
留意換牙的“時間表”
兒童換牙期通常在6~12歲,此時口腔內乳牙與恒牙并存,稱為“混合牙列期”。換牙一般遵循“左右對稱、先下后上”的規律,且女孩換牙通常略早于男孩。每個孩子發育節奏不同,換牙時間存在個體差異屬正常現象,家長無需過度焦慮。
值得重點關注的是換牙期的“特殊成員”——六齡齒(即第一顆恒磨牙)。它不替換任何乳牙,而是在孩子6歲左右,從乳磨牙后方悄悄萌出,如同牙列中突然報到的“新戰友”。
作為口腔“頂梁柱”,六齡齒承擔主要的咀嚼任務,更是恒牙列的“定海神針”,對建立正確咬合關系、引導后續恒牙整齊排列至關重要。因其不替換乳牙,常被家長誤認為是“臨時牙”而疏于保護,使其成為兒童齲齒的“重災區”。
六齡齒表面窩溝較深,易滯留食物殘渣、滋生細菌。因此,在其完全萌出后,應及時進行窩溝封閉,相當于為牙齒穿上一層“防護衣”,是預防齲齒的有效手段之一。
常見“小狀況”應對指南
換牙之路偶有“小插曲”,了解應對方法方能處之泰然。
雙排牙:新舊牙交替的“釘子戶”
“雙排牙”多發生于下切牙(下頜門牙),是指恒牙已萌出,乳牙卻遲遲未脫落,新舊牙齒擠在一起。多由飲食過于精細,乳牙缺乏咀嚼刺激,導致牙根吸收不全成了“釘子戶”。換牙期的孩子建議多啃咬玉米、蘋果等有硬度的食物。出現“雙排牙”時,應及時就醫拔除滯留的乳牙。
“丑小鴨”階段:門牙大還有縫
這些問題無需過度擔心。恒牙的“塊頭”本來就比乳牙大,等頜骨發育完善,牙齒與面部之間比例會日趨協調。此外,恒牙的牙釉質鈣化及透明度更高,內層牙本質的淡黃色更易透出,這其實是恒牙健康強壯的標志。而門牙長出初期的縫隙多為暫時性,隨著鄰牙萌出,牙齒們會自動“調整隊列”閉合縫隙。
換牙期科學護航攻略
換牙期是培養孩子終身口腔健康習慣的“黃金時期”,家長的科學引導非常重要。
有效清潔,科學刷牙。每日早晚刷牙2次,選擇兒童軟毛牙刷與含氟牙膏。教會并監督孩子使用“巴氏刷牙法”,確保每顆牙齒清潔到位。
善用牙線,清潔到位。換牙期牙齒若排列不齊或有間隙,易發生食物嵌塞。家長可協助使用兒童專用牙線進行清潔,預防鄰面蛀牙。
定期檢查,早防早治。建議每3~6個月帶孩子做一次口腔檢查,并及時處理異常問題。切勿認為“乳牙遲早要掉,壞了也沒關系”。乳牙齲壞可能傷及恒牙胚,影響恒牙健康。
除六齡齒外,其他窩溝深的恒牙也可做窩溝封閉。定期涂氟,還能為牙齒再添“保護層”。
糾正不良習慣。應及時糾正孩子舔牙、咬唇、吮指、咬筆頭等動作,避免牙齒錯位與頜骨發育異常。
均衡飲食。多給孩子吃耐咀嚼的粗纖維食物,刺激頜骨發育,幫助乳牙自然脫落。同時減少甜食的攝入,以免滋生細菌導致齲齒。
![]()
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口腔醫學中心 賴丹琳
編輯:穆薪宇 于洋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