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克家居的未來仍有變數,它擁有一定品牌資產和制造能力,若能真正執行渠道輕量化、資產瘦身、產品年輕化改革,仍有復蘇的可能。但這種轉型需要時間、決心與資本。
10月30日,美克國際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600337.SH,以下簡稱“美克家居”)發布第三季度報告,公司前三季度營收為22.23億元,同比下降10.10%;歸母凈利潤為-2.20億元,雖較去年同期虧損的-4.40億元有所收窄,但整體仍未脫離虧損泥潭。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超過5個百分點,這是企業經營結構性問題的直接信號。
![]()
數據來源于:美克家居2025三季報
在許多人的記憶里,美克家居的門店曾是“家居審美”的代名詞,它代表著上一個時代的中產信仰:買房、裝修、添置家具,那個曾經閃耀在高端家居賽道上的品牌,如今卻卷入了欠薪、被訴、關店的漩渦之中。
欠薪風暴與關店潮
固有經營模式拖累
今年9月,多個社交平臺上開始流傳一則信息:“美克家居全國員工維權群已建。”起初不過是幾名員工之間的內部溝通,但隨著截圖被擴散,輿論迅速發酵。多家媒體證實,超過400名員工反映工資被拖欠,涉及金額逾千萬元。部分員工的社保與公積金繳納也出現延遲。這些員工中,有的在美克工作了十年,有的剛剛加入公司。有人在采訪中表示,公司并沒有公開說發不出工資,只是每個月都在拖延。
對于一個注重品牌形象的高端家居企業,爆發這樣的欠薪風波,象征意義遠大于金額本身。它是一種管理體系的危險信號——當企業現金流緊繃到連工資都難以及時發放時,已經意味著經營層面進入警戒區。
天眼查信息顯示,美克家居身為被告的案件有114起,累計案件金額超過1500萬元。除勞動爭議外,還有不少原告是房東、供應商、裝修承包商及物流服務商。過去,品牌的強勢來自于“信譽紅利”,如今信譽反而成為最稀缺的資產。
![]()
圖片來源于:天眼查
美克家居最具標志性的商業符號,是那一座座鋪張的直營門店。它們往往選址于城市核心商圈,店內陳設如生活劇場——寬敞、講究、氣派。這種模式曾在行業中被奉為圭臬。直營意味著更好的客戶體驗、更強的品牌掌控力。但一旦市場環境逆轉,這種“重資產”模式便成了拖累。
數據顯示,美克家居的直營門店數量由2023年底的141家降至2024年底的111家,同期加盟門店也從293家降至216家,合計減少約25%。門店收縮幾乎同步伴隨虧損擴大。門店關停帶來的不僅是租金壓力的釋放,更是渠道能力的削弱。對于一個靠空間體驗來維持高端定位的品牌而言,關店意味著“自我削弱”。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組織結構。美克家居多年來建立的門店體系龐大而復雜,層級眾多、成本剛性。每家門店的裝修、倉儲、人工費用動輒上百萬,而一旦客流減少,這些固定成本難以消化。“過去靠客單價高可以覆蓋成本,現在客單價降了三分之一,門店就沒法盈利。”一位前區域經理在采訪中這樣總結。當市場從“高端溢價”轉向“理性消費”,曾經的優雅門店反而成了負擔。
美克家居的商業邏輯,建立在過去十年的消費繁榮之上。那是房地產驅動的黃金時代——家庭收入上升、城市中產擴大、房屋裝修成為剛需。品牌靠“美學+體驗”講述生活方式故事,就能獲得溢價。但當房地產退潮、年輕消費者崛起,這一邏輯開始瓦解。當代消費者更看重性價比、功能性與線上交付體驗;而美克家居依舊以高坪效門店、長決策周期和高價產品維系舊生態。在新消費場景中,這種重資產、低效率的體系顯得遲鈍。
雖然美克家居的創新并未完全缺席,公司也嘗試推出線上品牌、輕量系列、合作IP等新舉措,但這些嘗試規模有限,面對互聯網品牌靈活的供應鏈與數字化營銷能力,它的響應速度依舊太慢。美克家居今天的危機,本質上是商業模式與時代節奏之間的錯位。
流動性危墻下
信任重建比融資更難
從財務結構來看,美克家居的問題并非短期的銷售不振,而是深層的結構性失衡。公司在第三季度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僅有0.12億元,三季度末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有0.73億元,同比下降79.26%,而短期負債就有9.46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又有9.42億元。
![]()
數據來源于:同花順iFind
這意味著,美克家居已很難從銷售中產生足夠現金來支撐日常支出。換句話說,公司要活下去,恐怕需要靠“借錢過日子”。而一旦外部融資受限,企業現金鏈條最先斷裂的,就是工資和供應商付款。
這樣的財務軌跡,意味著企業已進入“慣性虧損”階段。所謂慣性虧損,是指企業即使削減開支、關停門店,也因固定成本過高、收入彈性不足而難以恢復盈利。美克家居典型地符合這一特征:重資產、低周轉、高折舊。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固定資產及使用權資產占總資產超過三分之一。門店裝修、展示設備等長期資產沉淀巨大,但這些資產無法在短期內變現;即便出售,也難以覆蓋負債。與此同時,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負,說明企業在主營業務層面無法“造血”。
如果未來幾個季度仍未改善,公司可能不得不依賴外部融資或資產出售維持運轉。這也是資本市場普遍擔憂的焦點——當企業需要依靠“賣資產”來續命時,故事往往已經走到中后段。而部分投資者甚至擔心,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美克家居甚至缺乏可快速變現的優質資產。換言之,它可能在時間上已經“輸不起”。
對比行業表現,美克家居的處境更為刺眼。雖然整體家居市場受房地產拖累,但主流企業通過產品線年輕化、渠道線上化實現了穩健增長。2025年前三季度,在成品家居行業(申萬行業分類三級)中,匠心家居、浙江永強、顧家家居的ROE都超過15%,行業中位值為5.79%。但美克家居的ROE卻只有-8.36%,在全部17家公司中為第二低排名;ROA情況也類似,僅高于行業中唯一的ST公司亞振。
![]()
數據來源于:同花順iFind
機構投資者的態度也說明問題,近幾年來多家公募基金陸續減持,最新季報顯示機構持股比例已降至歷史低點。
![]()
數據來源于:同花順iFind
因此美克家居的股價跑輸大盤和行業就不意外,市場用腳投票,截至10月31日,美克家居股價收于2.12元/股,市值較高峰期縮水逾九成。這既是對公司財務風險的反映,也是對其戰略方向的質疑。投資者擔心的,不只有短期虧損,還有公司是否還有清晰的戰略路徑。
![]()
數據來源于:同花順iFind
在市場眼中,美克家居的當務之急不是利潤修復,而是信任修復。對象首先應當包括三類:員工、供應商、投資者。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企業的信任三角,一旦其中任意一角崩塌,企業運行的穩定性就會動搖。員工的信任關系到執行力與品牌口碑;供應商的信任決定了供應鏈連續性;投資者的信任則關系到融資成本與市場估值。而這三類信任的恢復,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現金流的重建。若企業不能給出清晰的資金回籠計劃與償付時間表,無論公關聲明多么體面,都無法重塑信任。
這也是資本市場持續看空的核心邏輯。之前的半年報中,美克家居曾17次提到“優化”,但至少在三季度看來未見明顯起色。從高光到陰影,美克家居的轉折不過短短數年,它曾是行業的美學標桿,如今卻成了現金流危機的樣本。
當然美克家居的未來仍有變數,它擁有一定品牌資產和制造能力,若能真正執行渠道輕量化、資產瘦身、產品年輕化改革,仍有復蘇的可能。但這種轉型需要時間、決心與資本,若不能盡快實現財務與戰略的重生,那個“高品味、經典、浪漫、優雅”的品牌價值主張,或終將只剩下櫥窗里的擺設。
作者 | 肖毅
編輯 | 吳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