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飛船載重差距斷崖:美國6.3噸、俄羅斯2.5噸、中國令人意外
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未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太空領域一直都是美國、蘇聯、法國、日本四國的賽場,而我國卻連參與的資格都沒有,一直到1970年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
這個時候的我國,才開始進入太空領域,開始有資格與這四個國家競爭,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法國和日本現在已經落后太多,已經無法跟其他三個國家相提并論了。
而蘇聯雖然解體了,但俄羅斯卻是繼承了蘇聯在太空領域的傳承,于是這也就出現了現在太空領域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我國一直有著這樣一句老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既然要發展太空領域,那就要想辦法往太空上送人,送了人還得送物資。
往太空上送物資的東西就叫做貨運飛船,如今既然是這樣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這三個國家的貨運飛船哪家載的東西最多呢?
首先就是美國了,就目前來說的話,美國承擔國際空間站補給任務的主力貨運飛船有兩個,分別是SpaceX的貨運“龍”飛船,和諾斯普羅·格魯曼的天鵝座飛船。
NASA宇航局
NASA宇航局
美國的這兩艘飛船當中,天鵝座飛船是在13年首飛,剛開始的時候載重能力是2噸,不過在后續的研究當中,這個數字也是不斷地在更新迭代。
直到22年天鵝座飛船在執行 NG - 21 任務的過程中,實際運輸物資達到了3800公斤,也就是達到了3.8噸,不過距離天鵝座的設計極限4.2噸還是有些距離的。
天鵝座飛船
天鵝座飛船
雖然天鵝座飛船的載重不低,但是卻有著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它只能往上送物資,但是卻沒辦法往下帶物資,屬于是一次性的航天器,那這運輸成本就有點太高了。
而美國的另一個“龍”飛船,要比天鵝座要好很多,這個貨運飛船目前是美國補給任務當中的核心型號,最大的上行載重量可以達到6.3噸。
![]()
“龍”飛船
“龍”飛船
曾經在23年執行CRS—27任務的時候,就實現了6300公斤的物資運輸,并且“龍”飛船不僅運載能力強,還具備著雙向運輸的能力,這就大幅度的降低了太空運輸的成本。
也正是因為如此,現在的“龍”飛船,已經成為了美國在航天貨運補給領域的“王牌”貨運飛船。
“龍”飛船
“龍”飛船
并且根據權威數據的顯示,美國的貨運飛船在空間站的平均卸貨時間,大概是在8個小時左右,是中國飛船卸貨時間的2倍左右。
![]()
另外再說投資方面,美國采用的是分散式投資,這種投資方法,也是嚴重的制約了美國的貨運飛船在載重上的突破。
“龍”飛船
“龍”飛船
就像在24年的時候,美國NASA宇航局在航天上的預算為270億美元,而在這其中單單只是商業航天的占比就高達45%。
但是這些資金卻被分散地給了SpaceX、諾斯普羅·格魯曼還有波音等總共6家公司,這么算下來的話,每家得到的經費也就只有20億美元左右。
但對于非常“燒”錢的航天業來說,就這點資金投入,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根本都不夠哪家公司能集中資源去攻克貨運飛船在載重上的技術瓶頸。
其次再說俄羅斯,俄羅斯目前承擔太空補給任務的核心,就是進步號系列的貨運飛船,不過進步號貨運飛船從1978年首飛開始,一直到現在,其核心設計始終沒有脫離“聯盟號載人飛船”的框架。
進步號
![]()
進步號
而其載重能力也是長期的保持在2.3噸—2.6噸左右,不過在最近幾年,這個數字有了小幅度的波動,像在24年發射的進步MS—27飛船,運送物資大約2504公斤。
但到了24年的8月份,發射的MS—28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送去了近3噸的物資,但是MS系列飛船的部分零部件卻還是需要依賴蘇聯時期的生產線。
進步號
進步號
這也就導致俄羅斯的進步號MS系列飛船的載重量,一直被困在2.5噸左右的瓶頸上,始終無法突破。
不僅如此,在24年10月份的時候,進步MS—29飛船,本身原計劃是要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但最終卻因為發動機燃料閥零部件短缺而推遲發射。
![]()
而根據俄羅斯《航天新聞》的報道顯示,這個零部件是由烏克蘭的“馬達西奇”公司所生產的,但是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后,供應鏈就中斷了。
俄羅斯那邊也是趕緊找國內的工廠來代替,但是技術工藝卻還是差了點,這也就導致了閥門的密封性不達標,最終延誤了1個月的時間。
馬達西奇工廠
馬達西奇工廠
這其中更有意思的是,俄烏戰爭是在22年2月份爆發的,然后馬達西奇工廠是俄羅斯在22年5月份給炸的,而且還不是只炸了一次,到目前為止,算下來俄羅斯總計轟炸了馬達西奇工廠高達11次!
不過話又說回來,俄羅斯的這次延誤發射,也是暴露出了俄羅斯航天最致命的短板,那就是關鍵的零部件太過依賴進口,但是國內的經濟困境又無力推動國產化來代替。
被炸后的馬達西奇工廠
被炸后的馬達西奇工廠
![]()
要知道在之前,俄羅斯可是憑借著自身成熟的技術,而被美國依賴的,像20年—22年之間,NASA每年是需要給俄羅斯交5500萬美元左右的錢。
以此來租借俄羅斯的飛船來運輸宇航員和物資,而進步號也是當時國際空間站的主要補給力量,但是隨著美國和俄羅斯的關系惡化。
美國開始扶持起了自己國內的商業航天,這一下讓俄羅斯失去了重要的資金來源,這對于本就困難的技術升級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現在以進步號那2.5噸的載重,不僅難以滿足國際空間站的需求,更是和我國的天舟系列差距越來越大。
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
我國的航天事業也一直都是穩步向前發展,并且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的從剛開始的“跟跑”,發展到“陪跑”,再到如今的“領跑”。
![]()
我國的第一艘貨運飛船是在17年的4月20日才發射的,被命名為天舟一號,這艘貨運飛船的設計載重量為6.5噸,不過由于當時我國的天宮空間站還沒有成型,所以它最主要的核心任務就是“探路”。
中國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
天舟一號的這次任務總共耗時5個月,在這期間,飛船完成了2次自主快速交匯對接,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
甚至還嘗試了“飛船繞飛空間站”的復雜動作,其中在“推進劑補加精度”上,俄羅斯的進步號是±1公斤,而天舟一號竟然達到了±0.1公斤,遠超進步號!
天舟一號
天舟一號
而天舟一號到天舟五號延續了天舟一號的載重水平,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是以滿足空間站建造階段的物資補給需求作為主要任務的。
![]()
不過從天舟六號開始,我們對天舟系列飛船進行了改進,將前幾個天舟的非密封后錐段改成了密封艙,這致使天舟六號的運載能力大幅提升,達到了7.4噸!
天舟六號
天舟六號
而且咱們后面再發射的天舟七號、八號、九號,雖然對其它部分技術進行了改進,但是運載能力7.4噸的數值還沒有進行升級。
不過這個載重量也已經足夠目前的空間站使用了,不過下一步什么時候會再對載重量升級,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消息傳出。
昊龍貨運航天飛機
昊龍貨運航天飛機
![]()
不過卻是傳出了一個名叫“昊龍貨運航天飛機”的東西,這個昊龍的載重量要比天舟小很多,大概就是2噸左右,不過卻是非常的靈活,還能重復利用。
從2017年的天舟一號“探路”,到現在的天舟七號、八號、九號的“領跑”,中國用了7年的時間走完了美俄數十年的發展路程。
為了當天舟的技術支撐起月球基地,甚至是火星基地的時候,我們或許能更清晰的認識到真正的航天強國,不僅僅是需要有“運載能力”。
更要有推動人類共同邁向星空深處的“格局與擔當”,而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踐行著這一切。
信源:環球網 天舟一號最大上行載貨量6.5噸 超美俄現役貨運飛船
信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運貨能力,世界第一!這艘貨船“666”
![]()
信源:環球時報新媒體 俄國防部:俄軍對馬達西奇工廠實施精確打擊,摧毀一發動機組裝車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