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DRW發布的信息,2025 年 10 月 28 日,DRDO 的便攜式反坦克導彈已接近戰場準備狀態,經過新一輪用戶主導的評估后,印度陸軍即將于 2026 年列裝。該報告將 MPATGM 描述為印度的便攜式坦克克星,指出發射后忘記指導、頂級攻擊特征以及從成功的博克蘭戰役到最終驗收步驟的穩步進展。陸軍的目標是淘汰傳統的 MILAN 和 Konkurs 庫存,并用一種本土的、更輕的兩人系統取代它們,該系統與熱 CLU 配對以進行白天和夜間的戰斗。對于前線部隊來說,這條時間表恢復了徒步反裝甲部隊的射程,同時加強了印度對關鍵精確武器生產線的控制。
MPATGM 是第三代“發射后不管”頂部攻擊導彈,尺寸適合兩人團隊使用。該彈長約1.3米,直徑120毫米,重約14.5公斤。指揮發射單元增加了約 14.25 公斤,并將數字日間瞄準器與熱成像技術相結合,以便在直接和高架攻擊剖面發射前進行鎖定。已公布的數據顯示最大有效射程為 2.5 公里級別,一些消息來源指出,根據配置,射程可增至 4 公里,這使印度系統與西方同行處于同一戰術等級。
DRDO 描述了一種雙模式成像紅外制導套件,具有在 2024 年 4 月的試驗中驗證的頂擊能力,這種組合可以讓炮手從掩體中交戰并立即重新定位以避免反火力。印度深科技公司 Tonbo Imaging 參與了非冷卻 IIR 導引頭的開發,這種設計選擇相對于冷卻導引頭可以降低成本并簡化維護,同時保留晝夜目標辨別能力。
陸軍希望MPATGM能夠取代步兵、傘兵和特種部隊中老化的“米蘭”和“孔庫”,恢復在高空和密集城市空間的步行反裝甲打擊能力。 2024 年,國防部要求提供超過 20,000 個下一代 ATGM 和 1,500 個發射器以及相關模擬器的信息,這突顯了目前正在進行的反裝甲資本重組的規模。雖然 RFI 與競爭無關,但 MPATGM 的進步和本土內容使其成為用戶試驗結束后批量部署的主要候選者。
MPATGM 為印度排提供了對抗受爆炸反應裝甲保護的現代主戰坦克的防區外殺傷選擇。串聯熱彈頭在針對當代裝甲級別的穿透試驗中得到了驗證,并且“發射后不管”自主性可以從控制線和拉達克沿線常見的屋頂、馬鞍和狹隘位置進行快速射擊和滑行。隨著主動防護系統的激增,頂部攻擊角度和減少的特征發射使攔截變得復雜,盡管針對尖端硬殺傷套件的實際性能將是最終評估期間的重點領域。
后勤和培訓已包含在該計劃中。 RFI 對模擬器的要求符合陸軍訓練流程,該流程必須快速對大批炮手進行資格認證,而 CLU 則可在導彈未裝載時充當巡邏的熱監視資產。 DRDO 表示,該系統已經完成了技術開發,目前正處于用戶評估階段,該階段將包括在陸軍批準士兵便攜式配置之前在極寒、灰塵和城市混亂中進行壓力測試。
基準比較仍然是美國的 標槍和以色列的 長釘 LR2。標槍傳統上提供 2.5 公里的包絡線,使用輕量級 CLU 可以延長至約 4 公里,重約 22.3 公斤,準備發射。 Spike LR2 射程約 5.5 公里,配有 13 公斤重的導彈和多用途彈頭選項。 MPATGM 的重量、導引頭概念和頂級攻擊型外形完全屬于這一級別,供應保證和成本控制是印度的差異化優勢。
該計劃的弧線反映了有意的工業建設。開發工作于 2010 年代中期啟動,并于 2018 年在 Bharat Dynamics 的 Bhanur 工廠啟用了一條專用生產線,以支持最終的批量生產。拉賈斯坦邦的早期發射證明了制導和飛行穩定性,2024 年 4 月的博克蘭戰役在陸軍觀察下完成了彈頭驗證。如果最終用戶評估符合計劃,作戰部隊可能會在 2026 年開始交付,并隨著陸軍接受程度的擴大而擴大規模。
目前還沒有外國軍事領域的 MPATGM,但出口潛力是真實的。印度已經通過小規模緊急購買“長釘”導彈來填補近期缺口,一些使用第二代導彈的亞洲和非洲軍隊可能會關注印度的引進,以尋找成本更低、不受《ITAR》約束的替代品。 BDL 是主要的導彈制造商,一旦獲得國內訂單,就會投入市場。單價尚未披露,DRDO 尚未公布 MPATGM 的具體計劃總數量。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