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753期】
1960年11月5日,一個被寫入中國航天史輝煌史冊的日子:這天,我國生產的首款導彈,在西北綜合導彈試驗靶場一舉發(fā)射成功!
從這天開始,中國沒有導彈的歷史結束了!
我們在閱讀航天文獻時,往往會發(fā)現(xiàn)用不同的代號來稱呼這款導彈,“P-2”導彈、“1059工程”“102任務”“東風1號”導彈等。
其中,P-2是引進代號,1059是仿制代號,102是發(fā)射任務代號,東風1號是正式命名的代號。透過這四個代號的演進過程,我們一起走進那段艱難曲折而又燦爛輝煌的歷史。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的東風一號導彈


聶榮臻、張愛萍主持導彈發(fā)射任務,
代號“102”


西北綜合導彈試驗靶場,是我國第一個綜合導彈基地,在決定發(fā)展我國的導彈事業(yè)之初,就開始勘察建設,于1960年年中基本建成。1958年11月,基地成立第1試驗部,下轄發(fā)射試驗大隊的兩個發(fā)射中隊、一個技術中隊。經過在國防部5院集中培訓,組織部分技術人員赴一分院和二分院及其廠所實習,在基地與蘇聯(lián)專家跟班作業(yè)等艱苦學習訓練等措施,較好地掌握了導彈試驗技術,為獨立發(fā)射導彈奠定了基礎。
執(zhí)行101任務,為發(fā)射1059導彈摸索經驗。既然有一個102任務,必然就先有一個101任務。是的,為了檢驗靶場和試驗部隊的訓練成果,1960年9月3日中央軍委批準用國產推進劑發(fā)射蘇制P-2導彈的計劃,國防科委即向基地傳達了中央軍委的命令,代號為101任務。試驗所用液氧、酒精、過氧化氫等推進劑,分別由蘭州化學廠、北京釀酒總廠和天津東方化工廠試制生產。聶榮臻派國防科委副主任張愛萍上將主持發(fā)射。擔任發(fā)射任務的是基地一部試驗大隊1中隊,發(fā)射陣地在3號。1960年10月9日7時42分,擔任發(fā)射陣地主任的基地第一試驗部綜合處處長呂琳,下達了“點火”、“開拍”的口令,發(fā)射一中隊的操作員賴繼叢按下了點火按鈕,導彈尾部噴出耀眼的火光,向遠方飛去。在蘇聯(lián)專家撤走后的第17天,中國在自己新建成的導彈靶場,使用國產推進劑,由自己的技術人員獨立操作,成功地發(fā)射了第一枚地地導彈。
![]()
1960年聶榮臻在導彈試驗基地
聶榮臻高度評價了這枚導彈發(fā)射成功的地位、作用及意義。1960年9月27日,聶榮臻在中央軍委常委的報告中說:經中央軍委批準,全部用國產燃料發(fā)射一發(fā)蘇制P-2地對地導彈的工作,于9月10日7時41分正式發(fā)射。發(fā)射過程中一切正常,結果良好,彈頭準確地命中目標區(qū)。從此次發(fā)射可以初步看出,靶場各部隊訓練成績是良好的,初步地掌握了操作技術,射擊試驗的組織工作一般均符合要求;國產液氧、過氧化氫、酒精等燃料,是合格的;發(fā)射陣地的建筑工程質量良好;大地測量數(shù)據(jù)準確,地圖符合要求。這次發(fā)射成功,證明我們是可以干的,但這僅僅是第一次,以后也還可能有許多次失敗。所以,我們應該戒驕戒躁,兢兢業(yè)業(yè)地進行工作。聶榮臻的報告,全面評價了這次試驗任務,充分肯定了發(fā)射基地和參試人員的辛勤勞動成果。正是有了101任務的成功,中國的導彈發(fā)射基地的基本設施經受了試驗的考驗,中國的導彈發(fā)射試驗隊伍成長起來,為中國的導彈航天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有了成功發(fā)射導彈的經驗,決定發(fā)射仿制的1059導彈,代號102任務。1059導彈總裝完成后,10月5日,錢學森與五院領導上報發(fā)射計劃和參加人員名單。10月18日,張愛萍、安東給聶榮臻并報中央軍委《關于執(zhí)行l(wèi)02任務有關問題的報告》說:仿制的蘇聯(lián)P-2型地對地導彈將在10月份總裝出廠5發(fā)。為了檢驗仿制導彈和導彈地面設備的質量,擬于11月初至12月份進行實彈射擊試驗(擬發(fā)射戰(zhàn)斗彈3發(fā),遙測彈2發(fā)),代號為“102任務”。10月20日,聶榮臻給周恩來并中共中央寫報告:蘇式P-2型地對地導彈的仿制,經兩年多的時間,全彈的組合件及控制系統(tǒng)已經試制出來。發(fā)動機已經生產出6臺,已經進行了6次工藝試車和l次典型試車,試驗的結果均符合技術要求。為檢驗導彈的戰(zhàn)術技術性能,擬于11月初在導彈試驗靶場進行試驗。現(xiàn)已總裝成完整導彈兩發(fā),擬于本月23日向靶場啟運,其余完成總裝后陸續(xù)前運。23日,中央軍委批準,組成了導彈試驗委員會,負責領導試驗工作,張愛萍擔任試驗委員會主任委員,基地司令員孫繼先、五院錢學森、王諍等擔任副主任委員。做了這些準備后,為了保證第一發(fā)國產導彈發(fā)射試驗的成功,經周恩來總理批準,聶榮臻決定親自到基地主持發(fā)射試驗。
![]()
1964年周恩來視察發(fā)射基地
嚴密組織實施,國產導彈一飛沖天。10月27日,當聶榮臻得知國產的導彈運抵基地后,囑秘書告基地:發(fā)射試驗工作要嚴肅認真,不能有絲毫馬虎,各級黨的組織對每個參加工作的人員要進行思想動員,落實組織保證措施。只能做好,不能做壞,防止產生驕傲自滿。基地貫徹聶榮臻指示精神,對發(fā)射流程、可能遇到的問題反復進行演練,保證萬無一失。11月4日,聶榮臻從蘭州乘火車經清水到達基地后,聽取張愛萍、孫繼先、錢學森等關于導彈發(fā)射試驗各項準備工作情況的匯報。11月5日清晨,聶榮臻等到達導彈發(fā)射陣地指揮所,為導彈發(fā)射任務剪彩,并同試驗隊員和靶場指戰(zhàn)員合影留念。9時2分28秒,1059導彈在靶場3號陣地點火起飛,直上藍天,按預定彈道飛行。9時10分5秒,導彈命中預定目標區(qū),試驗圓滿成功。在場的科學家、指揮員們熱烈歡呼,紛紛慶賀。發(fā)射大隊大隊長施存璧與政委張達慈,抬著鮮紅的喜報,代表廣大指戰(zhàn)員向聶榮瑧元帥報喜。在留下的不多的影像記錄里,我們能感受得到那喜悅的神情。
![]()
我國自行研制的近程地地導彈
成功喜訊即報中央,激動心情溢于言表。當天11時,聶榮臻同張愛萍聯(lián)名致電,將試驗情況報告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產近程地對地導彈第一次靶場試驗,經過充分準備和詳細的技術檢查后,于11月5日9時進行發(fā)射,起飛狀態(tài)穩(wěn)定,導彈完全按預定的彈道飛行,射程554公里,準確命中彈著區(qū)。此次發(fā)射證明國產地對地導彈技術已基本掌握。發(fā)射成功不到2個小時,聶榮臻就向中央報告這一喜訊,共同分享這一美好時光,可見元帥是多么高興。晚上,在出席基地舉行的慶祝宴會上,聶榮臻在向國防部五院、三機部和基地參加試驗的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全體干部、戰(zhàn)士祝酒時說 :“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導彈,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宴會后,同張愛萍、孫繼先、錢學森等商議下一步試驗安排。提出:第二發(fā)要使用真的戰(zhàn)斗彈頭發(fā)射,以試驗破壞威力,觀察爆炸效果。此后,12月6日和16日,又相繼發(fā)射兩枚1059導彈。至此,首批國產導彈發(fā)射試驗全面成功,檢驗了導彈質量和戰(zhàn)術技術性能,檢驗了靶場地面設施設備質量及使用安全運行狀況,進一步鍛煉了發(fā)射試驗技術隊伍,獲得了組織實施發(fā)射試驗任務的寶貴經驗。
這是聶榮臻第一次到基地主持試驗,以后又多次到基地主持重大發(fā)射任務。在浩瀚大漠留下了無盡的元帥風采。


總參謀部正式頒布導彈命名:
“東風1號”


其實,早在引進蘇制P-2導彈之前,中國航天人就已經開始了東風系列導彈的自行設計工作。對此,聶榮臻持贊成態(tài)度。1959年3月14日召,聶榮臻等在聽取錢學森、王諍、劉有光關于五院科研、仿制任務和基本建設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的匯報時指示:五院自己開展設計東風1號地對地導彈,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自己動手搞設計,練了兵,體會到設計一個型號并不簡單,思考了許多問題,看來收獲是不小的。現(xiàn)在應繼續(xù)完成設計,但不一定要安排試制。不能認為設計東風1號是浪費,不試制并不是說走了冤枉路。可以考慮完成設計后做個總結,總結一下經驗。東風2號地對地導彈的研究設計照常進行,待條件成熟再安排試制。看來,聶榮臻這里指的東風1號導彈,是五院最初自行設計的一個導彈型號的名稱。
![]()
國防部五院時期聶榮臻和專家在發(fā)射基地
首枚國產導彈被稱為“東風1號”,是源自總參謀的文件。1964年3月12日,總參謀部和國防科委,頒發(fā)經中央軍委批準的各種導彈、火箭的名稱。其中,1059地地導彈改稱“東風1號”導彈;原自行設計的“東風1號”改稱“東風3號”導彈。至于為什么稱“東風”,當時并沒有給出權威解釋。
關于東風型號的命名,說來也是頗為有趣。人們一般認為,應該來自于毛澤東關于“東風壓倒西風”的著名論斷。1957年11月,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在談到國際局勢時,他認為蘇聯(lián)發(fā)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開創(chuàng)了人類歷史新紀元,是對帝國主義陣營的一個有力打擊。毛澤東借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紅樓夢》中的一句話,“東風壓倒西風”來比喻說明當時的國際形勢,是社會主義陣營取得了重大的勝利。1956年成立的國防部五院,把自己設計研制的導彈命名為與航天還有天然聯(lián)系的“東風”,也正像人們把第一導彈綜合試驗靶場稱為“東風基地”一樣,打下了那個特定年代的深刻歷史印記。
![]()
東風1號導彈
這樣說人們可能覺得還是太籠統(tǒng),到底最初是怎樣命名的?據(jù)曾在五院作戰(zhàn)研究處工作過的李軍回憶:我的第一件工作是分配到長辛店0038部隊四大隊去學習“1059”導彈。當時五院已開始仿制“1059”導彈,作戰(zhàn)研究處的任務是提出型號戰(zhàn)術技術任務書,以指導設計部門的工作。我被分工搞前沿部分,首先繪制一個亞洲敵情設想圖。關于設想圖的名字,大家七嘴八舌的進行討論,最后想到毛主席引用《紅樓夢》中的一句話:“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便決定起名為“東風一號設想圖”。后來給設計部門下達的戰(zhàn)術技術任務書中就使用了這個名字,后來我國生產的地地型號導彈一直沿用了“東風”這個名字。當事人李軍的回憶,對于我們理解東風1號導彈的命名來源,可能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資料。
1059導彈發(fā)射成功后,自行設計研制的東風2號導彈,經過曲折和反復,終于于1964年6月29日試飛成功。此后,中國導彈自行設計走上正軌,東風3號、東風4號、東風5號相繼發(fā)射成功。改革開放后,東風系列又增加了若干新的型號,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等重大閱兵式上公開向世人展示,振奮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斗志。東風系列導彈家族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發(fā)揮著重要的戰(zhàn)略支撐作用。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宋澤濱
專欄主筆 | 姚杜純子
組稿編輯 | 劉心繼
校對 | 楊陽
主編 | 張文軍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