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2日傍晚,印度那邊搞出了個大動靜,斯里哈里科塔航天中心一聲巨響,LVM3-M5重型運載火箭直沖云霄,把一顆4410公斤的通信衛星穩穩送進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這事兒一下子炸了鍋,畢竟這是印度從本土發射的、進入該軌道的最重衛星,而且全程靠純國產火箭,倆“最重”紀錄加身,確實夠吸睛。
![]()
之前對印度航天的印象還停留在“偶爾高光但不穩”,這次突然搞出這么大動作,確實讓人有點意外。
咱先嘮嘮這次發射的核心配置,火箭LVM3-M5是印度自主研發的王牌,采用固體燃料助推器加液體燃料芯級的設計,國產化率據說飆到95%以上。
4410公斤的衛星啥概念?差不多是三輛小型家用轎車堆一塊兒,比印度之前的同軌道衛星重了整整一噸,這可不是小進步。
![]()
衛星上天不只是“增重”,實用價值才是關鍵
這顆衛星說到底是用來搞通信的,印度人口多,不少偏遠地區連穩定網絡都沒有,按ISRO的說法,衛星能擴大5G覆蓋、支撐電視廣播和應急通信。
這需求挺實在的,要是真能落地,對印度老百姓來說是好事。
但航天這東西,發射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續能不能穩定運行才是重頭戲。
![]()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可不是隨便就能進的,得把衛星送到3.6萬公里高空,入軌速度還得精準控制在10.2公里/秒。
稍微差一點,衛星要么飛丟了,要么就變成太空垃圾。
印度這次能精準入軌,說明LVM3-M5的推力和操控精度確實達標了,這技術門檻可不是誰都能邁過去的,全球也就中美俄歐日能穩定做到。
![]()
本來想夸印度這步走得漂亮,但后來發現人家也不是突然爆發。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印度就開始搞航天項目了,1975年就發射了首顆人造衛星,2014年還送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上了天,成為亞洲首個一次成功入軌火星的國家。
這么多年砸了不少錢,2023年航天預算就有18億美元,雖然跟中國比差遠了,但架不住人家聚焦重點,專啃重型火箭和實用衛星這塊硬骨頭。
![]()
印度航天的“高光”與“隱憂”,差距仍很明顯
聊完了亮點,咱也得理性嘮嘮問題,印度航天的成功率一直不算高,之前LVM3火箭有過試飛失敗,月船2號著陸器也失聯過,2021年還有顆通信衛星因為整流罩分離故障發射失敗。
如此看來,這次成功更像是多年積累后的一次爆發,而非常態。
![]()
更關鍵的是,跟中美俄比,印度的差距還真不小。
中國長征五號火箭能送14噸重的衛星上同軌道,是印度的3倍多,而且長征系列的成功率高達96%。
美國獵鷹9號還能重復使用,成本控制更靈活,印度的火箭發動機推力、衛星元器件可靠性,都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
印度這次發射的成本才7000萬美元,僅為中美同類發射的三分之一,性價比確實能打。
但航天領域,“省錢”和“靠譜”有時候很難兼顧,有網友擔心,這顆衛星設計壽命15年,能不能撐到那么久還是個未知數。
之前印度不少衛星都因為技術故障沒能充分發揮作用,這次可別重蹈覆轍。
![]()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怎么說,印度這次的突破都值得肯定。
作為發展中國家,能在航天領域走到這一步,確實給其他國家打了個樣,太空探索本來就需要更多國家參與,相互競爭、相互學習,才能推動技術進步。
咱中國航天一直走在前列,長征火箭、北斗導航、嫦娥探月這些項目都是實打實的硬實力。
![]()
但也不用因此驕傲,看到別人進步,反而能激勵我們繼續突破。
畢竟太空那么大,有太多未知等著探索,光靠幾個國家可不夠,印度這次發射是其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這只是起點而非終點。
后續衛星的軌道調整、穩定運行,還有技術的持續迭代,都是更大的考驗。
![]()
希望印度能穩住節奏,把后續工作做好,也希望全球航天領域能多點合作、少點摩擦,一起為人類探索太空添磚加瓦。
航天這事兒,急不來也虛不得,一步一個腳印才最靠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