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人員運用低溫電子斷層掃描技術"凍結"芯片制造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將光刻缺陷減少99%。
![]()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的新型"尖端工具"能精確定位芯片生產過程中的制造缺陷根源。研究團隊稱,這項新技術可減少最多99%的誤差,標志著國產半導體生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計算機芯片制造中最精密的環節是光刻,該工藝本質上是通過光照在硅片上"印制"極其微小的電路圖案。
這一過程可類比為沖洗顯微照片:光刻設備先在硅片上覆蓋光刻膠(一種光敏液體),隨后讓紫外線穿過作為電路"藍圖"的圖案掩模版,最后光刻機通過化學方式顯影光刻膠,使部分區域溶解、部分區域保留。
保留區域將作為后續工藝(如金屬或硅蝕刻)的保護層。盡管這套工藝成熟高效,但長期來看仍存在嚴重問題。例如在顯影階段,光刻膠并不總是穩定反應,部分溶解材料會聚集成微米級顆粒重新附著在晶圓表面。
這些顆粒會導致橋接、斷裂或邊緣粗糙等缺陷,最終使芯片報廢。在5納米或更小節點(當前尖端芯片制程),僅30納米大小的顆粒(約發絲直徑的三千分之一)就足以損壞電路。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極為驚人。此前制造商無法直接觀察顯影液內部的實時反應,整個過程如同黑箱。
為此,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香港大學彭海林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采用通常用于生物細胞精細研究的低溫電子斷層掃描技術,將化學反應過程瞬時凍結并進行三維觀測。研究團隊在晶圓曝光顯影后,將顯影液急速冷凍至零下175攝氏度,使所有反應瞬間停滯,隨后通過電子斷層掃描獲取多角度圖像,重構出分子級別的三維視圖。
這使得他們能直觀觀測光刻膠聚合物在顯影過程中的真實行為。通過這種處理方法,團隊首次成功捕捉到故障成因 —— 例如發現光刻膠分子會通過疏水作用力像意大利面般糾纏纏繞,形成30-40納米的顆粒。
研究還顯示約70%的分子未能正常溶解,而是滯留于氣液界面。當晶圓進行沖洗時,這些團簇會重新沉積至表面形成缺陷。基于這些發現,團隊提出兩個簡單高效且與現有芯片制造工藝兼容的解決方案:建議適當提高曝光后的烘烤溫度以減少聚合物糾纏,實施后發現團簇形成數量大幅減少;同時改進顯影沖洗流程,在聚合物重新附著前通過調整流體將其清除。
經測試,12英寸(30.5厘米)晶圓的缺陷數量下降超99%,基本實現近乎完美的光刻質量。通過冷凍可視化技術,研究團隊將長期依賴推測的無解難題,轉化為可觀測、可理解、可控制的工藝流程。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