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跡——景觀之祛魅及詩性解構
李天芊、何書婷
展覽時間
2025年8月19日 - 2025年11月9日
展覽地點
后山當代藝術中心
指導單位
尚天河文化季組委會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河科技園管理委員會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
后山當代藝術中心
藝 術 家
徐冰、馬樹青、沈勤、丁乙、桑?堯、王紹強、陳焰
學術主持
皮道堅
策 展 人
梁海盈
聲音設計
姚春旸
視覺設計
TEN BUTTONS
展覽攝影
曾雨林
信息宣傳
?桑火堯參展作品
![]()
△天外|Beyond the Sky
80 × 80 cm
絹本綜合媒介 |Mixed media on silk
2020
?桑火堯工作室
疊加的方塊與交織中透過忽隱忽現的“光”,是我內心深處對未來的希冀,是她引領著我躑躅而行。
(文/桑火堯)
![]()
△“空·跡——景觀之祛魅及詩性解構”展覽現場,后山當代藝術中心 | Exhibition View ofVoid Traces: Disenchantment and Poetic Deconstruction of the Spectacle, After Hill Art Center
?后山當代藝術中心
![]()
△心靈之光|Light of Mind
122 × 220 cm
絹本綜合媒介 |Mixed media on silk
2019
?桑火堯工作室
![]()
△心靈之光(局部)|Light of Mind(Details)
?桑火堯工作室
桑火堯的方筆層疊的最大特點在其清。為了清,他的方筆總是單純,盡可能的簡淡,也盡可能通透。在極簡極透的筆暇之間,蘊著幽微晃動的光,如漣如漪。這一片片波光水氣的蕩漾,延月撓風,清醴滿盈。桑火堯的方法是讓墨色變淡,妙機其微。愈淡愈清,愈清則波光水氣越生動。注目若久,便會有一種暈,一種入境的“走神”。“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寒冰辟炎景,涼風飄我身。”(曹植《侍太子坐》)明亮陽光下漣漾的春水,吸引古往今來多少詩人的目光。這種“清”的情趣穿越千年,反反復復地蘊藉著我人的身心。桑火堯的“走神”在于這種暈的本身,這種波光氣韻的本身。他仿佛失神于這種簡透的光暈之中,他又專神于這種至清至簡的清光之境里。
(文/許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
△春風里|Spring Breeze
33 × 33 cm × 2
絹本綜合媒介 |Mixed media on silk
2020
?桑火堯工作室
![]()
![]()
△春風里(局部)|Spring Breeze(Details)

△“空·跡——景觀之祛魅及詩性解構”展覽現場,后山當代藝術中心 | Exhibition View ofVoid Traces: Disenchantment and Poetic Deconstruction of the Spectacle, After Hill Art Center
?后山當代藝術中心
桑火堯的藝術不受色彩和筆觸的限制,或辯證的減少正負空間。“少即是多(less is more)”這句格言很好地體現了這樣的一個藝術家。
(文/勞爾·薩穆迪奧)
![]()
![]()
△“空·跡——景觀之祛魅及詩性解構”展覽現場,后山當代藝術中心 | Exhibition View ofVoid Traces: Disenchantment and Poetic Deconstruction of the Spectacle, After Hill Art Center
?后山當代藝術中心
![]()
![]()

△“空·跡——景觀之祛魅及詩性解構”展覽現場,后山當代藝術中心 | Exhibition View ofVoid Traces: Disenchantment and Poetic Deconstruction of the Spectacle, After Hill Art Center
?后山當代藝術中心
談桑火堯的境象藝術
到底桑火堯的境象主義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在這里我想談一下,如果我們硬是要把他納入抽象的話,實際上就是先立了一個標準在那里,然后我們以這個標準為自己的標準。
![]()
△胡笳十八拍|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
尺寸可變 |Dimensions Variable
絹本綜合| Mixed media on silk
2020
?桑火堯工作室
我覺得可以不用去考慮它是具象還是抽象,桑火堯的繪畫,包括我剛才提到的很多當代水墨藝術家,他們所做的不再像西方的抽象繪畫那樣把一個具體的事物或者物什給拆卸、分解、抽離,以至于讓這個物象蕩然無存。端廷對于這樣一條路徑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西方的文化邏輯、科學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抽象繪畫。而我們的這一批貌似抽象(就是說沒有具體形象)的水墨藝術家的作品是不是應該叫抽象繪畫,值得深思。
![]()
△花兒|Flower
70 × 110 cm
布面綜合| Mixed media on canvas
2020
?桑火堯工作室
就像我們對老子,但是還有一個“大音希聲”,所以“大象無形”應該不是沒有形,沒有形就不叫象。我們可不可以理解為“無定形”,也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形,沒有一個可以描述的實在的形,但是有一個你可以去體味、用心靈去把握的一種形,這個形就是中國文化的“象”。這是我對桑火堯這一批藝術家或者以他為代表的這樣一批藝術家藝術實踐的理解,他們就是不同于西方那種分解、抽離到最后讓對象蕩然無存的那種抽象方式,他們是創造了一種更高的具象,這種更高的具象就是我剛才說的,我們的心靈可以去體味,可以去感知,可以去琢磨的這樣一種象,我認為是一種合和圓融、空靈、虛蕩的更高的具象,可以叫它無形的具象,也可以說是無形的抽象。我最近看了德勒茲的兩本書,其中有一本德勒茲談培根的繪畫,他提出第三種繪畫,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具象的,我愿意用第三種繪畫來概括他們這批當代水墨藝術家的繪畫。
![]()
△自在化境|Freedom in Sublimity
190 × 122 cm × 12
絹本水墨| Ink on silk
2008-2018
?桑火堯工作室
![]()
![]()
![]()
![]()
△“境象主義——桑火堯作品展·上海”展覽現場,龍美術館(西岸館),2019 | Exhibition View ofAffective Imagoism - Sang Huoyao’s Solo Exhibition·Shanghai, Long Museum West Bund, 2019
攝影:黃怡、洪曉樂
本世紀初,高名潞、栗憲庭他們就提出了中國現代水墨的理論概念,高名潞提出“極多主義”,栗憲庭提出“念珠與筆觸”,這和西方抽象繪畫發展到后來到極簡主義、極少主義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對比。
桑火堯的繪畫作品有一個很大的反差和矛盾,這個矛盾就是他的語言,一方面是筆觸的繁復疊加和他的視覺圖式造成的那種空靈、虛淡、簡遠的效果是矛盾的,這非常耐人尋味,一層一層地重復暈染。我覺得這樣的繪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解讀空間,為什么在藝術語言表達方式上形成這樣一種矛盾的現象,我認為是根源于我們文化語境,根源于我們的現實生活,或者說根源于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感知。
![]()
△達生|Understanding of Life
215 × 163 cm
紙面綜合| Mixed media on paper
2023
?桑火堯工作室
這個也有人做了闡述,這種繁復、極多和疊加就有東方文化的參禪性質,有內修的功夫,藝術家通過這樣一種藝術方式讓自己的內心沉靜,這也是中國文化“澄懷觀道”的傳統。所以我把這些畫家歸了一個類,叫做“水墨形而上”,他們的作品提供一種形而上的思考,體現的是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的精神,最后呈現出來的“象”和這種精神是統一的,他這種行為本身用內修,通過筆墨,通過極多或者是栗憲庭說的“念珠與筆觸”這樣一個過程,讓自己內心沉靜下來,從這樣一種藝術行為或者藝術活動方式來看,他們的當代性是非常明顯的。因此,我們不要跟他們談是不是當代性,我倒認為這一點恰恰證明了當代性的存在。阿甘本定義當代性說當代就是和我們當下生活的一種歧異的聯系,好像是在一起但是又是分離的關系。他是一種審視、反省,體現了藝術家的一種批判態度和精神。
我非常贊賞桑火堯現在做的工作。他雖然是個畫畫的,但是他在理論上這么積極地思考,非常認真地寫文章,我覺得他做的比我們某些搞理論的人做得還要認真,我就非常欣賞。我多次呼吁我們要建構我們本土的現當代藝術理論,高名潞很早也在談這個事。桑火堯這個文章他發給過我,我已經看了,剛才我又看了一下,他確確實實延續了我們傳統的文脈,這里境和象這兩個概念或者叫范疇,都是我們中國文化、中國哲學、我們的詩論、文論、畫論由來已久的一些概念和范疇,它們承載和包含著非常豐富的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比如“大象無形”、“凡有所相,皆由心來”,還有中國古代工匠的“制器尚象”,《畫論》里“因心造境,以手運心”,等等,他對這些傳統概念進行梳理,把它和當下聯系起來進行自己的理論思考,這個工作非常有意義,我認為還要有更多的人來做這樣的工作。

△藝術家桑火堯創作現場 | Artist Sang Huoyao's Creation Process
?桑火堯工作室
像桑火堯這樣一些藝術家,他們今天所處的這樣一個地位,我認為與西方抽象繪畫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所處的探索性地位是一樣的,具有同等的文化地位,都是在尋找我們這個混沌世界的真諦,領悟背后的一些東西,然后去賦形,或者叫給他的思考找到一種肉身,道成肉身,把他的概念和思考肉身化,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形式。我看他的作品并不是純粹的理論思考的產物,而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心靈的表達或者是一個詩人的自由吟唱,是他自己日常經驗的一種整合,是通過他獨到的筆墨和藝術語言方式表達出來的他對生活的感知和體驗,他為我們提供的視覺經驗是全新的,是我們以前沒有過的,西方沒有。我剛才講了那么多中國藝術家,他們都是不相重復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貌。在這點上,我認為由我們的傳統里面生長出來的當代藝術是很令人鼓舞的。
(文/皮道堅,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來源:后山當代藝術中心)
藝術家簡介
![]()
桑火堯,1963年生于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獲碩士學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原理事,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