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記者唐小麗
千年之前,神農嘗百草,解開了人與自然的密碼。
千年之后,人們在傳承的智慧中,尋找健康答案。
六郎城,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典型的壯族村寨,風景秀麗。在六郎城,可爬萬米石斛觀光長廊健身,可呼吸清新空氣過濾心肺,可讓清風拂面閉目養神,可觀泉水飛濺,可聞石斛花香……
![]()
云南山間風光
尋跡深山 發掘滇境石斛非遺“遺珠”
2018年起,為響應滬滇幫扶號召,上海國際集團統籌推進“雙一百”村企結對行動,其中,集團旗下上海國資經營公司精心策劃并發起“資善公益·文化遺美”非遺走訪項目,提出“文化振興+非遺”創新模式,弦子舞、水竹紙傘、坡牙歌書、佤族織錦……至2023年已完成七站走訪。
2024年的第八站,他們將目光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一場跨越滬滇兩地的“仙草”喚醒計劃正式啟幕。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素有“中國三七之鄉”美譽,更藏著被當地人稱為“仙草”的石斛,以及因它而生的廣南楓斗非遺制作技藝,這顆深埋深山的“遺珠”,正是上海國資經營本次“資善公益·文化遺美”項目的核心探索對象。
![]()
六郎城村仿野生鐵皮石斛
云南省作為全國“千年藥鄉”“天然藥庫”,擁有8875種中藥資源,其中藥用植物特有種類1562種,占全國的49.59%,是全國品種最多、產業規模最大的藥材主產區。但即便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文山州的中醫藥產業仍停留在“大資源小產業”的初級階段,廣南楓斗非遺技藝的傳承更是面臨困境。
“廣南楓斗需要九蒸九曬,是祖祖輩輩傳下的,講究‘夏采晨露,冬取霜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科長手持剛烘烤好的楓斗細細講解,“石斛一定要在雨季快結束的時候采,然后用青岡木炭火烘足81個小時,一般來說,‘揉捻’的手上功夫沒有二十年是不行的。”
![]()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人張科長手持剛烘烤好的楓斗細細講解
炭火旁的陶罐冒著微煙,張科長指尖翻飛,將曬好的石斛鮮條細細揉捻、定型,每一個動作都透著歲月沉淀的匠心。可這份匠心背后,卻是傳承的危機。
“鐵皮石斛是大山的饋贈,我們寨子里有句老話說‘三顆楓斗一碗參’。”張科長的語氣里滿是惋惜,“現在年輕人對石斛和楓斗的了解很少,吃不了這份苦,在文山州,現在會古法綁扎的只剩不到十個人了。”
![]()
石斛花在枝頭綻放
走進石斛種植基地,一朵朵淡雅的石斛花在枝頭綻放。“石斛花屬于蘭科類植物,營養價值特別高,可以滋陰清熱、增強免疫力、緩解疲勞。”張科長補充道。可是這樣的“寶貝”,卻因當地創新科研能力欠缺、銷售能力較弱,難以走出深山。
滬上聚力 解鎖上海資源“賦能密碼”
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博物館這座成立于2003年、前身為1938年中華醫學會醫史博物館的場館里,陳列著歷代醫學薈萃、養生文化等八個專題。這里,會不會藏著解開“仙草”新生的關鍵線索?
上海國資經營公司的品牌大使走進博物館,尋找答案……
“中醫最講究‘道地藥材’,‘道地藥材’就是適合它生長的環境里長出來的藥物。”李贛館長指著展柜中陳列的石斛標本解釋道,“所以往往我們去尋找好的藥材的時候,要到它生長的源頭去找它。但找到好藥材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它融入現代生活,才是傳承的關鍵。”
![]()
李贛館長在博物館講解石斛功效
周安是一名美國人,也是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的一名博士生,早已被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吸引:“我一直都非常喜歡中國的文化,這也是我來中國求學的目的。在中國呆的越久,你就會發現這里的傳統文化像一座‘寶礦’,永遠都挖不完。”
除了非遺技藝的鏈接,上海的科研與平臺資源更成為“賦能密碼”。李贛館長從專業角度給出支持:“中醫一直強調‘藥食同源’這個理念。把石斛花和茉莉、玫瑰這些花茶搭配在一起,一來保留了花茶本身芳香、讓人心情舒暢的特點,二來更能發揮它‘養陰生津’的功效。”上海中醫藥大學的科研力量,能為石斛花茶的配方優化、功效驗證提供支撐。
“云南有資源,上海有技術、有市場、有平臺,這就如同中醫里常說的‘陰陽相濟’。”李贛館長的話,點出了滬滇協作的核心邏輯,上海國資經營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資源牢牢鏈接,為非遺技藝注入現代活力。
跨界共生 “仙草”茶飲迸發新生動能
當云南石斛花遇見上海精致花茶,一場跨越千里的文化共生正式開啟。
“傳統的石斛湯藥需要搭配很多種藥材,小火慢熬才能出藥效。而袋泡茶的創新在于‘黃金組合’。”李贛館長指著桌上的石斛花茶樣品,眼中滿是認可,“如果用石斛花做主料,配上藥食同源的材料,通過特殊工藝把藥材精華鎖在茶包里,這樣就好比在傳統仙草里裝上現代的‘翅膀’,是一次非常巧妙的創新。”
![]()
云南石斛花遇見上海精致花茶
把來自云南的“仙草”石斛之花與海派花茶相結合,不僅實現了古法智慧的現代轉化,更讓云南深山里的文化瑰寶成為大家觸手可及的日常養生方案。
“中國的養生理念非常神奇,能夠把草木變成改善健康的食品。”周安直言,“這之中蘊藏了很多智慧,我希望也能讓我的朋友和家人們接觸和使用到它們。”
這份新生力量,不僅體現在產品本身,更延伸到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的深層價值。上海曙光醫院名中醫徐燕評價道:“從我們這次‘文化遺美’項目打造的石斛花茶產品來看,它更是以年輕化的形態,承載了博大的東方智慧。外國友人可以通過這個項目理解到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意,也就是我們用生活方式來說話,讓世界愛上中國文化。”
對于云南文山州而言,這款產品更成為破解“大資源小產業”困境的鑰匙。上海國資經營通過“上海研發+云南制造”“上海平臺+云南產品”的模式,讓當地的石斛資源變成了高附加值的商品,帶動了石斛非遺技藝的傳承,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動能。
![]()
云南石斛花與上海花茶碰撞出別樣“火花”
從六郎山巔到黃浦江畔,從非遺工坊到世界櫥窗,上海國資經營以”資善公益·文化遺美”項目為紐帶,讓云南石斛與上海茶飲完成了一場跨越千里的“雙向奔赴”。
“以非遺創新傳承為支點,讓五千年文明滋養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上海煥發新生。”上海國資經營將文化基因注入鄉村振興的脈絡,以責任擔當踐行向善力量,而這顆因滬滇協作而煥發生機的“仙草”,也正成為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嶄新名片。
(圖片均由受訪單位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