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劇《紅樓夢》劇照 記者 盧旭 攝
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的舞臺上,以《紅樓夢》為主題的作品有兩部舞劇《紅樓夢》和一部越劇《我的大觀園》,顯示了當代舞臺藝術對文學經典的劇場化、多元化呈現。
近年來,我國舞臺藝術繁榮發展,創作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古典文學名著、歷史故事等成為舞臺藝術創作的“富礦”,不同舞臺藝術形式對同一主題的不斷探索詮釋,展現出新時代文藝創作者的文化自信。
切入角度不同,敘事結構不同
中央芭蕾舞團和江蘇大劇院推出的兩部舞劇《紅樓夢》及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越劇《我的大觀園》,都以年輕視角聚焦豐厚的文本,淡化敘事成分,呈現出青春的美好。
兩部舞劇《紅樓夢》充分發揮了舞劇長于表現情感、抒發情緒的優勢。民族舞劇《紅樓夢》主創團隊將十二金釵作為敘事重心,逐一呈現“入府”“幻境”“省親”“游園”“葬花”等經典場景,并通過跨媒介跨時代的改編賦予經典新的生命力和思考;芭蕾舞劇《紅樓夢》和越劇《我的大觀園》則不約而同地采用了非線性敘事方式,將原著的“假作真時真亦假”轉化為虛實交錯的戲中戲結構,經由“舞臺”鏡像,折射賈寶玉的精神困境與身份認同。
“《紅樓夢》原著就是由十二金釵帶領讀者‘入夢’的,我們也想以同樣的方式帶領觀眾‘入夢’。在舞臺呈現上,我們還原了經典場景,也加入了新場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古典與當代的對照。”江蘇大劇院舞劇《紅樓夢》導演黎星表示,創作視角的選擇往往決定了故事以何種方式呈現給觀眾,也會影響觀眾對作品舞臺藝術的觀賞感受和對故事內涵的理解深度。
元素提取不同,表達方式不同
本屆藝術節舞臺上以《紅樓夢》為創作基底的3部作品,都提取和運用了較多富有中國特色的古典元素,這既是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致敬,也呈現了年輕人對民族文學經典的創新詮釋。
在表達方式上,民族舞劇《紅樓夢》放大色彩效果,例如在“沖喜”一幕中,幾近飽和的喜慶色彩與舞臺中央黛玉的一身白衣形成強烈對比,凸顯出極強的戲劇張力;越劇《我的大觀園》以年輕賈寶玉和老年賈寶玉的對觀,叩開年輕觀眾的心扉,使之通過越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實現“入夢”;芭蕾舞劇《紅樓夢》則大膽探索東西方藝術的融合,以兼具國際化與民族性的藝術視角再現《紅樓夢》情境。
在音樂的運用上,民族舞劇《紅樓夢》給予作品彈性張力和想象空間,“元宵”的喜慶、“探春遠嫁”的飄零、“歸彼大荒”的壯烈等;芭蕾舞劇《紅樓夢》選擇由管弦樂團演奏,在旋律中融入東方調式,使整部作品在國際語匯與中國氣韻之間達成微妙平衡;越劇《我的大觀園》融合越劇流派唱腔與交響結構,既保留了越劇的婉轉韻味,又以現代音樂語言構建出一種“新東方美學”。
創新形式不同,舞臺效果不同
近年來,我國戲劇舞美設計在空間的提煉與象征、再現與表現、寫實與寫意等方面,時有簡約、純凈、集中又不失力度的處理方式。
越劇《我的大觀園》的導演徐俊在舞臺結構和空間設計上選擇了具有象征意味的階梯和條屏布景,創造性地在天與地、生與死、凡與仙之間建構儀式化的舞臺。“錯落有致的臺階構筑起垂直空間,多媒體投影渲染循環時間,極簡燈光勾勒虛與實的邊界。”徐俊說,用現代技術呈現古典故事的空間,既保留了戲曲的寫意精神,又有現代審美意味。
兩部舞劇《紅樓夢》的視覺效果同樣充滿創意。芭蕾舞劇舞臺前端的紅色細線方格將畫面勾勒成古籍書頁,觀眾仿佛穿透紙背,看到《紅樓夢》原著中的文字化為動人的舞蹈;民族舞劇的舞臺上,映襯著白色紗幔上的一句句判詞,觀眾也仿佛進入了“紅樓幻境”。
每種舞臺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的獨特魅力和講述方式,無論以哪種方式呈現名著《紅樓夢》,其根本目的都是以當代方式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責編:勾曉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