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真沒想到,我還沒來得及申請,救助金就送到了家門口。”11月1日,獨居老人王素蘭緊緊捏著剛到賬的臨時救助金,眼眶里泛著淚花。此前,家住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區的王素蘭因突發疾病陷入生活困境。正當她一籌莫展時,社區工作人員帶著救助政策與慰問金主動上門——這溫暖一幕的背后,源于銅陵市精心構建的“虛擬救助員”全市社會救助大數據平臺的高效運轉。
“虛擬救助員”并非實體人工智能機器人,而是依托銅陵市政務云平臺搭建的社會救助大數據系統。據悉,該系統整合了民政、醫保、人社、衛健等11個部門的32類共703萬條數據,通過構建“家庭支出驟增”“家庭收入驟減”“家庭收入無法持續穩定”等分類分級預警模型,實時監測城鄉居民生活狀況,精準“捕捉”潛在困難。
“以往,社會救助多依賴群眾主動申請,不僅存在‘救助滯后’問題,還可能因群眾不了解政策、行動不便等情況出現‘漏救錯救’。”銅陵市民政局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促進科負責人邢陽明坦言,“如今,大數據平臺實現了從‘被動等待’到‘主動發現’的轉變。”
邢陽明告訴記者,當系統監測到特困人員年度個人自付醫療費超1000元、低保對象超5000元、低保邊緣家庭等群體超10000元,或非低收入人口年度門診與住院自付醫療費超15000元時,會自動觸發預警。“平臺運行至今,已累計觸發預警信息1.59萬條,經基層核查后,2145人次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被及時納入救助范圍。”邢陽明說。
大數據平臺發出預警后,如何確保救助服務真落地?
銅陵市創新推行的“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機制給出了答案。全市439個村(社區)中,2068名社區網格員(含647名專職社會救助協理員)與“虛擬救助員”形成“線上+線下”協同閉環,成為救助政策落地的“傳送帶”。
“接到平臺預警后,網格員24小時內上門核實情況,絕不讓困難群眾多等一天。”銅官區民政局黨組成員、低保中心主任方莉介紹。
“政策好不好,關鍵看落實。”銅陵市民政局工作人員黃丹說,大數據為救助提供“精準靶向”,網格化確保服務高效流轉,而網格員的“鐵腳板”則讓幫扶真正走進群眾心里。
據了解,銅陵市已實現救助申請“掌上辦”“指尖辦”,群眾通過“皖救一點通”App或“皖美?救助一點通”微信小程序,即可提交救助申請、發起家庭經濟比對,審核確認時限最快壓縮至15個工作日;針對急難情況,建立“救急難”快速響應機制,實行“先行救助、事后補辦手續”,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如今,在銅陵,“虛擬救助員”用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像王素蘭這樣的困難群眾,正通過這一智慧救助機制,及時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幫助。
(本報記者 常河 本報通訊員 路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