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微博滄州)
![]()
10月30日下午,鹽山縣楊集鎮新風橋村的一戶農家院里,53歲的楊云芳正在忙碌著。
她忙的不是農活,也不是家務,而是用毛筆蘸著墨汁練毛筆字。
她要把前一天在鹽山縣老年大學課上學的東西復習一下,也要為下一周的課努努力。
“沒事找事”
30多年前從學校離開后,楊云芳從來也沒想過,有一天她還能到學校里學習。
楊云芳的娘家在山東省慶云縣。
小時候上學時,楊云芳的學習成績一直比較好。
上世紀90年代初,她還考上了濟南的一所中專。
但因為家庭原因,最終,她沒能上完中專,無奈回家務農。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楊云芳在20多歲時,嫁到了鹽山,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年輕的時候得想著過日子,農忙時候忙莊稼,農閑時候就打工、干零活。”楊云芳說,當時一門心思只想著掙錢。
這些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楊云芳在地里干活的時間越來越短。
“我家就4畝地,收秋、種地全都機械化了。”楊云芳說,隨著孩子長大,她空閑的時間越來越多。
今年秋天,楊云芳聽愛人說縣城里有免費的老年大學,她動了心。
“我愛人一直喜歡畫畫、書法,他鼓勵我去學習。”楊云芳說,在愛人的鼓勵下她走進了老年大學的課堂。
“一進教室,嚯,心里一下子亮堂了。”楊云芳說,她有種重回青春的感覺。
“當年我在學業上有遺憾,到了老年大學,好像一下子把這幾十年的心結打開了。”楊云芳說,要是早點兒知道農民也能來上老年大學就好了。
最初,她選擇了繪畫課學國畫。可上了兩堂課后,她認識到,要想學好國畫,得先把毛筆字掌握好了。于是,她又報了書法課。
楊云芳選擇每周三到老年大學上課,她所在的村距離縣城有30多公里,坐公交車得1個小時。
“學校的課早上8點半開始,為了上課,我得早上6點多起來去等車。”楊云芳說,即使這樣,她也很高興,因為又能重回課堂了。
“村里有人說俺閑得沒事找事兒干。”楊云芳笑著說,誰愛說什么就說什么,她選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老年大學,楊云芳看到了80多歲的老人還在學習,她學習的勁頭更大了。
“我不求學得有多好,但想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更有奔頭。”楊云芳說。
圓了“大學夢”
“年輕的時候沒機會上大學,老了之后,在老年大學圓了‘大學夢’。我挺珍惜在這學習的機會。”72歲的劉國中笑著說。
劉國中是鹽山縣孟店鎮東帽圈村人,也是鹽山縣老年大學書法班的學生。
劉國中小的時候因為家庭原因,初中上了3個月就輟學了,但他并沒有因此放下學習。
他經常帶著一本字典到縣城里看書,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練書法也成了他生活的調味劑。忙完地里的活,閑下來的時候,他就會寫寫字,揮動著毛筆,聞著淡淡的墨香,感覺很愜意。
“當時沒有專業老師指點,更多的時候是模仿別人寫的字。”劉國中說,后來聽說鹽山縣老年大學免費教書法,他可高興了,特意跑到那咨詢,得到可以接收他這名“農民學生”時,當即報了名。
劉國中的家距離鹽山縣老年大學約9公里的路程。每次去上課,他都會早點出門。一輛電動三輪車就是他的出行工具。“咱上課可不能遲到了。我早點出門,時間充裕一些,路上不趕得慌。”劉國中說。
別看他已年過七旬,但在課堂上,就像小學生一樣,專心聽講,認真記錄知識點。
“老師也會給我們留作業。課上學的內容,課下要復習,才能掌握知識。回家后,我就把老師留的作業多寫幾遍。”劉國中說,再次去上課時,他會帶著書法作業到教室,讓老師點評。
“讓老師看看哪里寫得不足,這樣才能進步。”劉國中說。
如今,劉國中在村里仍種著地。即使農忙時,他也會把農活和上課安排好。
“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了,省了不少勁。”劉國中說,他有了更多精力追求興趣愛好。
愛好書法的劉國中專門將自家的房子騰出來一間,布置成了書房。家人也支持他練書法,會給他買來了筆墨紙硯。
“我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寫字,有時不用紙,而是用水寫布練習,蘸水就可以書寫,既省紙墨,又保持清潔。”劉國中說,書法挺讓人著迷的,有時吃飯時想起一個字的寫法,他還會在桌上隨手寫寫。
“我的晚年生活因為在老年大學學習變得更加充實,忙完農活,寫寫書法,生活有滋有味。”劉國中說。
“做自己喜歡的事”
“畫畫能養心,再煩的事,拿起畫筆就忘了。”61歲的姜秀鳳指尖摩挲著剛完成的畫說。
姜秀鳳家住鹽山縣小營鄉前陳村。她喜歡畫畫,家中的墻上張貼的都是她的作品。威風凜凜的老虎、雄赳赳氣昂昂的公雞、可愛的小兔子……都是她畫中的“主角”。每當有人去她家串門時,都會被這些畫吸引。
姜秀鳳自豪地告訴他們,她到鹽山縣老年大學“上學”了,這些畫都是她自己畫的。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上初中時經常畫班級板報。”姜秀鳳回憶道,結婚后,她種過地,干過保姆、護工,打過零工。有時,她也會忙里偷閑去畫畫,沒有老師指點,就自己琢磨。
姜秀鳳偶然得知鹽山縣老年大學有免費繪畫課很是欣喜。“不用花錢還能學本事”機會,她毫不猶豫報了名。
老師專業的講解讓姜秀鳳非常受益。“老師說我構圖可以,配色欠缺,我就仔細去聽老師的講解,不懂就問。有這么好的機會學習,我得認真學。”姜秀鳳說,她總后悔,沒早點去老年大學“上學”。
在姜秀鳳看來,畫畫挺讓人上癮的。有一次,她為了畫好一只老虎,一直畫到了凌晨1點。
77歲的王連香是鹽山縣常莊鄉火龍店村人,也是鹽山縣老年大學繪畫班的“農民學生”。
王連香家距鹽山縣老年大學30多公里。每次去上課前,他要先走一段路去坐車。車到縣城后,他又得走一段路才能到校。
有人勸他“一把年紀別折騰了”,還打趣他“路費都夠買幅畫了”,但他笑著反駁:“別人抽煙喝酒有癮,我畫畫也有癮,這樂趣花錢買不來。”
“我喜歡畫畫。年輕時,我把畫畫變成了謀生的手段,畫玻璃畫、墻壁畫等。”王連香說,如今家里沒有太多事需要他操持,有了大把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希望在老年大學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藝。
在老年大學的課堂上,王連香學習繪畫知識。在這里,他不僅享受了繪畫的樂趣,還結交到了很多朋友,日子過得很充實。
讓農民生活更豐富
“這些老人都是種地、上課兩不誤的農民,每個人身上都有點故事,學習起來比年輕人還認真。”說這話的是90后書法老師劉文周。
劉文周是河北省書畫院特聘書法家,接到鹽山縣老年大學的邀請后,他來這里義務授課。
70歲的李厚一是鹽山縣老年大學的副校長。
他和老年大學的老師們一樣,都是義務在老年大學工作的。
說起農民們來老年大學上學,李厚一說,這源于今年9月份鹽山縣老年大學校長趙振林在開學典禮上的一句承諾。
當時,趙振林說,鹽山縣的老年大學不設門檻,不收學費,農民“放下鋤頭就可以來上學”。
消息傳開后,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就有10多名農民主動報名入學。
加上此前慕名而來的4名農民學員,目前鹽山縣老年大學已有在校農民學員14人。
“過去大家總覺得老年大學是城里人以及離退休人員的‘專屬課堂’,招生簡章也沒有專門提及農民群體。”李厚一說,但實際上,只要有學習意愿,任何人都能來。
以前,農民們忙于田間的活計,沒有精力到老年大學“充電”。
有些人可能有想學習的想法,但又不知道到哪里學或者被高昂的學費困住。
如今,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農民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這次明確向農民敞開大門,正是為了讓更多農村老人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愿望。”李厚一說。
他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走進來,學進去,讓業余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滄州晚報 記者 張 丹 李小賢 本報通訊員 王洪勝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