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永紅
國慶假日期間,與友人到河北省旅游。沿205國道一路北上,慶云縣是山東省的最后一站。過慶云縣慶云鎮后不久,跨過漳衛新河大橋,即進入河北省界,途經的第一個鄉鎮就是鹽山縣慶云鎮。
為何相距不足10公里,卻有兩個名稱完全相同的鄉鎮?印象之中,除位于晉陜交界處的黃河兩岸各有一個壺關鎮(鄉)之外,此種現象,在國內各地并不多見。而這一切,還要從慶云縣的歷史沿革說起。
慶云縣:數易其屬,名源吉祥
位于魯北平原的慶云縣,地處山東、河北兩省,德州、滄州、濱州三市交匯處,素有“京津門戶”“山東北大門”之稱。慶云境地歷史悠久,夏屬兗州,商屬薄姑國,秦屬齊郡,漢屬渤海郡。隋開皇六年(586年)設置無棣縣,現慶云縣境位于無棣縣西部。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無棣縣為慶云縣,隸屬直隸省河間府滄州,此為慶云建縣之始,迄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
1937年至1949年,慶云屬河北省滄州轄;1950年至1952年,曾屬山東省德州專署;1953年至1958年,再次劃歸河北省滄州地區管轄;1958年下半年,鹽山、慶云、孟村三縣合并,改稱鹽山縣,歸天津市管轄;1961年,鹽山、慶云分治,恢復原慶云縣,仍屬河北省滄州地區管轄;1964年12月,國務院重新調整冀、魯兩省區劃,慶云縣再次劃歸山東省,隸屬于德州市。
歷史上,慶云與相鄰的陽信、無棣有著不解之緣。漢朝之前,包括慶云境地在內的大片區域均屬齊國之北疆——無棣邑。西漢初年的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即設立陽信縣,現慶云縣境當時均屬陽信縣。隋開皇六年(586年),陽信縣北境設置無棣縣,現慶云縣境均屬無棣縣。最早的無棣縣城,即設在今慶云縣慶云鎮于家店村北,于家店故城作為無棣縣治共530余年。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無棣縣被元軍占領,于縣境西部別置無棣縣,實行東、西分治,均稱“無棣縣”,西無棣縣屬滄州,即今德州市慶云縣;東無棣縣屬棣州,即今濱州市無棣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為避明成祖朱棣名諱,改棣州為樂安州,東、西無棣縣均被省并。兩年之后又分別于原境內復置縣,東無棣縣更名為海豐縣,即今無棣縣;西無棣縣則更名為慶云縣。
![]()
關于慶云縣名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駐蹕。因天際祥云繚繞,遂以慶云為名,置慶云縣。古漢語中,“慶云”意為五色祥云,古人以為喜慶吉祥之氣、祥瑞之氣,也作“景云”“卿云”。如《列子·湯問》載:“慶云浮,甘露降。”《史記·天官書》載:“若煙非煙,若云非云,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慶云。慶云,喜氣也。”明萬歷《慶云縣志》載:“慶云以其濱海多云氣,時或五色氤氳飄渺,幻出樓臺之象,或以為海中蜃氣所凝也,邑先有慶云鄉,洪武中諱棣更今名。”咸豐四年《慶云縣志》有“如直棣慶云,地濱海瀅,星次危分,噓氣成云,邑由斯而得慶云”之說。
河北慶云鎮:歷史悠久
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無棣縣為慶云縣。因明初大火,無棣古城損毀殆盡。時任慶云知縣楊思義將縣治由無棣故城遷至西北鬲津河北岸的慶云鄉址,即今河北省鹽山縣慶云鎮。楊思義希望其縣治像五色“慶云”一樣吉祥美好,因此呈請朝廷更縣名為慶云。正統二年(1437年),又對縣城大加修葺,使其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旋,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成化二年(1466年),又重筑城門,“城墻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門仍閉。”
河北省鹽山縣慶云鎮,作為設縣初期的縣治所在地,保留了大量慶云古縣的文物古跡。2012年被命名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作為“慶云古城”景區的代表,主要建筑包括衙署二堂、泰山行宮和慶云文廟。慶云衙署二堂始建于縣城北遷之時。據民國版《慶云縣志》載:公署在城東門內,明洪武六年知縣楊思義建,明清兩代又多次加以修葺。泰山行宮位于慶云鎮西關村,南鄰漳衛新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慶云文廟同樣建造于縣城北遷之時,大成殿為其主體建筑。
山東慶云鎮:潛力無限
早期的慶云縣轄區橫跨四女寺減河(即今漳衛新河)兩岸。1964年底,國務院重新調整冀、魯兩省區劃,四女寺減河成為兩省界河,減河左岸劃歸河北省,右岸劃歸山東省。1965年,慶云縣政府駐地遷往漳衛新河南岸的解集村以東,即今慶云縣慶云鎮附近,俗稱“新慶云”。
山東省慶云鎮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解集公社,1984年改為解集鎮。1989年,解集鎮與小鄭鄉合并,更名為慶云鎮,因鎮政府駐地位于縣城區而得名。位于縣境中西部、馬頰河北岸的山東慶云鎮,是一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鄉鎮。
(作者為高校退休教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