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可對蘇丹民眾來說,一頓飽飯卻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聯合國最新通報顯示,蘇丹超 2460 萬人處于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態,占全國 5004 萬總人口的近一半,其中 63.7 萬人已陷入 “災難級饑餓”—— 這意味著他們隨時可能因饑餓喪命。背后是持續兩年多的武裝沖突:2023 年 4 月爆發的戰火從首都蔓延至糧食主產區,加上東非干旱的疊加打擊,曾經的 “非洲糧倉” 杰濟拉農業區近乎毀滅,灌溉系統被炸、農田荒廢,民眾流離失所。當近半數國民掙扎在饑餓邊緣,當孩子因營養不良瘦得皮包骨頭,和平為何遲遲不到來?
![]()
先說說蘇丹人的饑餓日常,每一秒都是煎熬。38 歲的農民奧馬爾原本在杰濟拉農業區種棉花和高粱,這里是蘇丹最大的灌溉農業區,曾養活全國三分之一人口。可戰火襲來時,他的農田被炮彈炸得坑坑洼洼,灌溉水渠斷裂,農機設備被洗劫一空,“我眼睜睜看著長勢正好的莊稼被坦克碾過,家里的存糧只夠吃三天”。如今他帶著妻子和三個孩子逃到喀土穆郊區的難民營,每天要排隊 6 小時才能領到一小把玉米粉,最小的兒子因為缺營養,三歲了還站不穩。更讓人揪心的是,難民營里的飲用水只能靠渾濁的河水,很多孩子上吐下瀉,卻沒有藥品治療。當地居民穆罕默德的話戳中人心:“我們沒有錢沒有糧,連干凈水都喝不上,活著比死還難”。
饑餓的根源,是戰火與困境的多重絞殺。首當其沖的是持續不斷的沖突,戰火蔓延到中部和東南部糧食主產區后,耕地面積銳減,僅杰濟拉農業區的損失就高達 150 億至 200 億美元。即便部分地區停火,受損的水庫、灌溉系統也因資金短缺難以修復,農民想種地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次是歷史制裁的遺留問題,雖然蘇丹 2020 年擺脫了近 30 年的 “支恐國家” 標簽,但國際金融機構仍避之不及,外匯轉賬困難,農業所需的化肥、種子進口受阻。再加上東非持續干旱,降雨量不足導致糧食減產,多重打擊讓蘇丹的糧食安全徹底 “崩盤”。網友無奈調侃:“沖突毀了農田,制裁斷了活路,干旱雪上加霜,蘇丹人這是被命運按在地上摩擦”。
救援困境更是讓饑餓危機雪上加霜。人道援助本是 “救命稻草”,可實際情況卻杯水車薪。一方面,部分地區的人道通道被武裝分子封鎖,援助物資難以運抵內陸;另一方面,國際援助資金缺口巨大,聯合國呼吁的援助款僅到位三分之一,糧食、藥品、凈水設備嚴重短缺。更諷刺的是,即便物資送到難民營,分發也面臨難題 —— 缺乏足夠的運輸工具和人手,很多糧食在運輸途中腐爛變質。杰濟拉州的救援人員阿明吐槽:“我們手里的糧食只夠覆蓋十分之一的難民,看著排隊的民眾,真的有心無力”。而那些偏遠地區的民眾,更是連救援的影子都看不到,只能靠野果、樹葉勉強果腹。
說到底,蘇丹的糧食危機從來不是 “天災”,而是人為的悲劇。2460 萬饑餓的人口背后,是無數破碎的家庭,是被戰火摧毀的希望。糧食安全是最基本的人權,可蘇丹民眾連這一點都無法保障。沖突雙方為了權力博弈,卻讓普通百姓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國際社會的口頭譴責再多,不如實際行動來得實在。和平才是解決饑餓的 “特效藥”,只有停火談判真正落地,農業基礎設施才能修復,援助才能順利開展,蘇丹人才能重新拿起鋤頭,種出自己的口糧。
饑餓不是命運,而是可以避免的災難。當我們在餐桌上浪費糧食時,蘇丹的孩子還在為一口玉米粉苦苦等待;當我們抱怨生活不易時,他們連活著都要拼盡全力。國際社會不該再袖手旁觀,無論是推動停火,還是加大援助力度,每一點努力都能拯救一條生命。
你覺得該如何打破蘇丹的 “饑餓循環”?停火和援助哪個更關鍵?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