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慶祝“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號召,“紀念量子力學百年華誕: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國際量子科技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于9月20日-21日在南方科技大學隆重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中心暨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亞太地區)協辦,匯聚了來自中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丹麥等七個國家的知名物理學家、科學史專家、哲學學者以及相關領域研究人員。與會嘉賓學者共同回顧量子力學百年輝煌歷程,不僅探討了其歷史發展路徑,分析了其哲學與社會影響,而且展望了未來量子科技的發展方向。
![]()
與會嘉賓學者合影
9月19日,在研討會開幕前夕,南方科技大學薛其坤校長撥冗會見了與會的主要學者。在20日的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理學院前院長朱邦芬,德國科學院院士、德國馬普學會地質人類學研究所創所所長、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前所長Jürgen Renn,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副校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理論物理中心(亞太地區)主任吳岳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原所長、南開大學雙聘教授張柏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主任、講席教授盧海舟分別致辭。社會科學中心主任、講席教授王立新主持開幕式。
![]()
朱邦芬院士為大會發來視頻致辭
朱邦芬院士在致辭中闡述了量子革命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刻影響。他指出,1925年,德國物理學家海森伯與玻恩、約當共同提出了矩陣力學,開啟了量子科學與技術的新紀元。一個世紀之后,量子技術正推動著21世紀最令人振奮的突破,重塑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并為革命性的技術進步鋪平道路。量子力學的發展并非少數天才的靈光乍現,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百年的量子歷程值得回望,其未來走向亦亟需深入研討。本次研討會以“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為主題,立意甚佳。
朱院士認為,重大的科學突破,既依賴經濟基礎與科研投入、穩定的社會環境、研究者的個人天賦與奉獻,也涉及機遇。然而,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關鍵因素——科學傳統。今天的中國科技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最大的差距恰恰在于科學文化與傳統。
朱院士把科學傳統分為“有形傳統”與“無形傳統”。“有形的科學傳統”包括科學技術史、科學家傳記、積淀下來的研究方法、形形色色的科研規章,以及各類檔案材料;也涵蓋那些往往難以在書本或論文中覓得蹤影的口述史,它們重現了重大科學發現背后的真實過程。“無形的科學傳統”則涵蓋科學精神、治學操守、科研誠信與學術規范、成果評價、學術批評與爭鳴、技術訣竅等諸多方面。這些潛移默化、約定俗成的慣例與不成文的“規則”,在推動科學進步與杰出人才的涌現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意義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最后,朱院士希望借助“國際量子科技年”的各項活動以及本次研討會,把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的研究向前推進一大步。
![]()
![]()
致辭嘉賓:Jürgen Renn院士、吳岳良院士
![]()
![]()
致辭嘉賓:張柏春教授、盧海舟教授
![]()
主持人:王立新教授
主旨演講:回顧百年征程,展望量子新革命
![]()
在“漫長的量子革命”主旨演講中,Jürgen Renn教授系統回顧了量子革命的不同發展階段。基于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量子項目”中的合作研究成果,他展示了對經典物理學極限的探索如何成為了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量子革命的“腳手架”,并指出第二次量子革命——以Clauser, Aspect及Zeilinger的工作為標志可溯源至David Bohm等學者對哥本哈根詮釋的挑戰。
![]()
吳岳良院士發表的報告題為“量子百年:邁向新量子革命的根本性挑戰與概念突破”。在梳理了從量子到宇宙物理領域的主要理論突破與前沿研究之后,他聚焦于統一量子物理與宇宙學這一根本性挑戰。吳院士探討了現代物理學中深刻的概念矛盾——尤其是量子力學(含量子場論)與廣義相對論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他指出,近年來,引力量子場論與超統一場論的進展為洞悉時空、引力、能量與物質的本質提供了變革性意見,正在重塑我們對宇宙的理解。隨著這些理論前沿不斷推進,我們處于新一輪量子革命的破曉之際,它將定義即將到來的“量子世紀”。
特邀報告:多維度探索量子科學的歷史與哲學內涵
在特邀報告環節中,來自多個國家的學者從物理學史和哲學等多維視角,通過線上和線下分享了量子科學在歷史演進與哲學基礎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十三個特邀報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個主題。
主題一:關于早期量子革命的深入討論
德國漢堡大學的Matthias Schemmel (馬深孟)教授,以“探幽早期量子革命的危機深度”為題在現場作報告。他首先回顧了所謂“早期量子革命”的歷史,一直回溯至馬克斯·普朗克推導黑體輻射定律的努力。基于此前在馬普科學史研究所的合作研究,Schemmel指出:唯有當普朗克的結果被置于經典物理學的不同領域并探究其可能含義時,一場“量子危機”才真正得以確認。據此,Schemmel在報告中還進一步提煉出關于科學概念發展路徑的更具普遍性的結論:“在物理學乃至整個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需要經常探索某個領域的新發現與其它不同領域的知識之間的聯系。”根據本次研討會上的其他報告,他認為,這一研究發展路徑今天似乎更加清晰。例如,人們可以推測:詮釋量子力學所面臨的難題,或許正有賴于將量子力學與引力研究領域的深度關聯以求得突破。
![]()
Matthias Schemmel 教授
“論‘經典物理學’與量子力學的共生構建”是劍橋大學的Richard Staley教授線上報告的題目。Staley教授認為,“我們對于新物理學發展的理解,往往取決于如何看待被其取代、顛覆甚至重獲新生的舊理論。”他的報告探討了量子力學的興起催生對經典物理學之新認知的復雜方式——它既常常被視為屬于過去的物理學,又在尼爾斯·玻爾的詮釋中成為描述日常世界不可或缺的框架。Staley教授沒有直接聚焦于1920年代原子新力學的發展,而是通過考察對其陪襯者——“經典理論”的理解的演變來獲得新知,探索馬克斯·普朗克于1911年索爾維會議首次提出的綜合性經典理論概念是如何逐步拓展的。通過分析普朗克與愛因斯坦的對話(這場對話促使愛因斯坦前往柏林任職)、英國物理學家關于傳統與現代性的討論、以及玻爾在戰時丹麥對“經典”一詞的靈活運用當中所反映的新舊物理學認知的微妙差異,Staley教授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主義如何使源自德國的概念得以廣泛地傳播并獲得了新內涵。
![]()
右:Richard Staley教授
尼爾斯·玻爾檔案館館長及哥本哈根大學副教授Christian Joas的線上報告,題為“哥本哈根精神: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歷史”。1921年揭幕的尼爾斯·玻爾理論物理研究所,是量子力學誕生與發展的核心場域;其所在的城市也因為該理論最著名的詮釋“哥本哈根詮釋”而聞名世界。1922年尼爾斯·玻爾榮獲諾貝爾獎之后,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蜂擁而至。他們被一種獨特的氛圍所吸引——1930年,沃納·海森伯將其譽為“哥本哈根精神”。Joas的報告簡要回顧了二十世紀哥本哈根的物理學史,探討了該研究所在二戰前后取得成功的原因,也努力揭示“哥本哈根精神”的奧秘。
![]()
右上: Christian Joas教授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Alberto Martinez教授在線上為研討會作了題為“量子物理先驅之間出人意料的爭斗”的報告。Martinez教授指出,量子理論的創立者之間的沖突是如此的激烈、如此的折磨人,以至于有人病倒、有人痛哭失聲、有人被迫沉默、有人拒絕繼續傾聽,更有人因此產生了持續數十年的深深不適或怨恨。Martinez的演講聚焦于尼爾斯·玻爾、漢斯·克拉默斯、海森伯、薛定諤和愛因斯坦就光子、電子與波動問題展開的種種論戰,其中的分歧、沖突與創傷都是被教科書省略了的故事。托馬斯·庫恩曾說,科學教科書往往掩蓋科學革命的存在與作用。基于對相關檔案史料的深入挖掘,并輔以用AI制作的復原歷史場景的圖片,Martinez教授極為生動地為與會者們呈現了上述物理學革命期間鮮為人知的歷史片段。
![]()
Alberto Martinez教授
主題二:對具體理論與實驗貢獻的深入分析
西湖大學的吳從軍教授報告了“王守競對早期量子化學的貢獻”。王守競是迄今所知唯一一位在早期量子力學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中國物理學家。吳教授介紹了王守競兩項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一)采用代數方法(即以矩陣力學而非薛定諤的波動力學微分方程)求解出不對稱陀螺分子的轉動能級,該成果日后成為分子光譜研究中的經典范例;(二)基于量子力學開創性地推導出兩個距離較遠的原子間的范德瓦耳斯勢,推導出其正確衰減冪次1/r?。
![]()
吳從軍教授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David Kaiser的線上報告,題為“量子世紀掠影:從好奇的嬉皮士到貝爾不等式的別致驗證”。他認為,2025年量子力學百年華誕,為我們回顧其歷史、審視那些核心概念如何被提出、爭論、檢驗并最終被接納提供了契機。量子理論最核心的概念要素之一是“糾纏”,如今它已成為量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這一新興領域的關鍵資源。然而,量子糾纏的歷史,以及物理學家為厘清糾纏究竟是世界的真實特征還是僅僅是一個誘人假設所付出的努力,遠非一目了然。Kaiser在報告中講述了一群性格迥異的物理學家如何在1970年代美國加州反文化的背景之下,與糾纏及約翰·貝爾提出的,現在赫赫有名的不等式展開較量,探討量子非定域性與相對論之間的微妙互動。他還強調指出,近來,追溯貝爾不等式實驗驗證的歷史又催生了旨在關閉一系列“漏洞”的新穎別致的檢測,其中包括最近由美國團隊與維也納大學聯合開展的“宇宙貝爾”實驗。這些實驗在提供量子糾纏有力證據的同時,也比以往更嚴格地限制了某些基于格外隱秘之漏洞的替代性模型。
![]()
右上:David Kaiser教授
主題三:關于量子革命在蘇聯和中國的影響
在題為“變革社會中的革命性科學:量子力學與蘇聯物理學”的報告中,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Alexei Kojevnikov教授指出,20世紀初現代科學發生的重大概念革命與同一時期席卷多國的政治、社會大變革互相影響,它們并行展開,但彼此之間又充滿了張力與深刻的矛盾。在革命最為激進的俄國,科學的聲望被推向史無前例的高度,但不同科學世界觀及其哲學立場之間的論戰亦隨之白熱化。在Kojevnikov教授看來,量子力學似乎同時具有這兩個對立的方面:一方面,它為在原子和分子的微觀層面描述自然提供了全新的革命性方式;另一方面,它又挑戰了許多被視為科學本質的關鍵概念,且常常被包裹在更易于與右翼保守政治共鳴、而非與革命的意識形態相契合的哲學思想之中。Kojevnikov教授的研究向我們展示,早期蘇聯年輕一代的物理學家,一方面以巨大熱情為量子力學這一新興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為了應對主要來自固守“經典”物理世界觀的物理學家們的哲學批評,他們也試圖以一種哲學語言和詮釋重新包裝量子物理,使之在革命的蘇聯社會與政權中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接受。
![]()
Alexei Kojevnikov教授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文恒副研究員作了題為“周昌壽與量子物理學在中國的早期介紹”的報告,他與南方科技大學胡大年教授合作,在該報告中考察了量子理論從日本引入中國的歷程。在普朗克提出能量子的概念約二十年之后,“量子”這一中文術語始現于中國。現代物理學在當時的中國尚處發展的萌芽階段,幾乎無人能領會該思想的革命性意義。最早接觸量子理論并主導其引介工作的,是負笈海外(尤其是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周昌壽便是其中的先驅——他于1906年赴日求學,1920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物理系,關于新量子物理的撰述頗豐。其著述顯示出他曾廣泛涉獵西方原始科學文獻,對量子理論的早期發展及截至1910年代中期歐洲學界的相關討論形成了扎實而系統的認識。雖然周昌壽并未在量子物理領域從事原創性研究,但他是迄今所知第一位在國內積極傳播量子物理的中國物理學家。
![]()
![]()
左:文恒副研究員 右:胡大年教授
主題四:女性物理學家的貢獻
關于女性物理學家對蘇聯早期物理學發展的貢獻,Alexei Kojevnikov教授在他的報告的前半部分作了簡短的介紹。美-法聯姻的著名物理學家伉儷Bryce DeWitt和Cécile DeWitt-Morette的女兒Christiane DeWitt也應邀在線上參會。結合許多珍貴的老照片,DeWitt女士深情地回憶和敘述了其母親的傳奇科學生涯。
![]()
Cécile DeWitt-Morette
她的母親,原名Cécile Morette,出生于一個顯赫的法國家庭。1944年6月6日盟軍對諾曼底的大轟炸,不僅摧毀了她的家園,而且奪去了她大部分家人的生命,而她自己只是因為恰好離家去巴黎參加碩士學位考試才幸免于難。此后不久,她成為了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的研究助手。與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的談話讓她深刻意識到了法國在量子物理理論教學和研究方面的滯后,促使她決心赴薛定諤在愛爾蘭創辦的都柏林高等研究院(DIAS)留學。在當時任教于DIAS的中國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的熱情指導下,Cécile順利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日復一日的授受與叩問,也讓師生二人互生情愫。雖然Cécile真誠地愛戀著彭桓武并確實準備與他共諧連理,但是當彭桓武1947年決意返回中國時,她猶豫了:作為一位不懂中文的西方人前往一個陌生且正處于戰亂之中的國度,她擔心自己會成為彭桓武的累贅;而且可能無法經常返回法國的前景也令其惴惴不安。最終,她放棄了已先行返華的彭桓武為她預訂好的前往香港的船票,從此二人天各一方,直至1980年代才在北京重逢。與彭桓武分別之后,Cécile曾先后受邀赴哥本哈根的玻爾研究所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結識了眾多聞名世界的物理學家。她自己后來一直在美國任教,最終成為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冠名教授。她最為人所稱道的成就,是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創建了“萊蘇什物理學校(Les Houches School of Physics)”,從而為20世紀下半葉的物理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至少有45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和1位菲爾茲獎章獲得者,在獲獎之前曾經在該校研習或訪問過。
![]()
左上:Christiane DeWitt女士
主題五:量子物理發展史的跨國研究
日本京都大學伊藤憲二教授的報告題目是“走向量子物理學的全球史”。伊藤教授在發言中介紹了他正在用日語撰寫的量子物理學史專著項目。與已在日本出版的多部量子力學史著作不同,伊藤計劃走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他尋求跳出耳熟能詳的革命史觀和歐洲中心論敘事,該敘事聚焦于1925—1926年間在歐洲發生的決定性變革——其間確立了量子力學的理論形式及其隨后向世界各地的傳播。這種傳統敘事將量子物理史簡化為少數"天才"憑借其非凡的能力改變科學與世界的英雄史詩。與此相異,伊藤提出了一個圍繞三個主題的長期敘事框架:首先,他想通過粒子化與場域化這兩種自然現象描述模式之間的互動去審視量子物理的發展。其次,他認為量子物理學史應該是一個“思想集體”(Denkkollektiv)的歷史,這個集體不僅限于“科學共同體”,而應該是囊括了印度、美國、日本等多地物理學家、其他學科的科學家、工程師、哲學家、政治家、公眾參與者,乃至核裝置與科研機構等非人的實體。第三,他將思想集體的思維過程延伸到狹義的科研活動之外,把量子物理學的發展視為現代世界大歷史演進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摒棄“影響”和“沖擊”等單向或雙向作用的表述,伊藤致力于將科學動力與社會動態編入一幅統一的歷史圖景。
![]()
伊藤憲二教授
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普莫娜分校王作躍教授在線上發言,其報告題目為“開放科學的重要性:從量子革命到氣候變化的跨國科學史探索”。他探討了跨國互動在開放科學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其案例的時間跨度從20世紀初的量子革命,延伸至近期圍繞氣候變化與核武器管控等全球問題所展開的研究與政策制定。除了國家主導的科學外交外,王教授還強調了非政府科學家與科學機構(如華裔美國科學家以及尼爾斯·玻爾研究所)在推動國際科技交流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
右下:王作躍教授
主題六:量子物理與懷特海和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
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的郭海鵬教授以“量子力學百年省思與懷特海(Whitehead)過程哲學”為題,回溯了與量子理論幾乎同時誕生的懷特海過程哲學(1925–1929)。郭教授希望展示懷特海過程哲學以事件、關系性和創造性進展為核心的本體論,如何預期了量子力學的關鍵洞見;反過來,一個世紀以來的量子實驗與詮釋努力也經驗性地印證了懷特海對實體形而上學的批判,以及他對因果性的激進重構:因果性是內在或然性和交易性的。展望未來,郭教授認為,在基礎性爭論中常被忽視的懷特海之“有機實在論”可以為量子引力、意識研究等新興范式提供統一的語言。因此,郭教授號召人們利用量子百年華誕這個契機,以過程哲學思想重新想象量子的基礎:既銜接過去未解之問,也通往未來跨學科的前沿。
![]()
![]()
左:郭海鵬教授 右:胡曉倩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胡曉倩博士在題為“萊布尼茨與量子力學——個體性的跨世紀反思”的報告中,探討了萊布尼茨“不可分辨者的同一性原則”(PII)與量子力學挑戰之間的復雜互動。PII認為,自然界中不存在完全不可分辨、缺乏內在差異的實體。然而,量子力學對PII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因糾纏態中的量子粒子往往共享所有內在與狀態屬性,甚至最弱形式的PII亦不成立。在簡述形而上學方案與關系進路之爭,以及外爾與馬根瑙的哲學論戰后,胡博士指出,量子力學中結構主義與實體論形而上學的沖突,揭示了個體性與關系性問題的深層根源。她認為,量子力學不僅暴露了PII的適用邊界,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個體性的內涵,還凸顯了探討量子糾纏哲學后果、物理學中關系的角色及數學結構本體論基礎的重要性。同時,這也彰顯了萊布尼茨思想在現代哲學中的持續影響力。
9月21日,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劉金巖研究員作總結發言后,研討會順利閉幕。
本次會議匯聚世界多國的知名專家和學者,圍繞量子力學的百年歷程與未來趨勢開展了跨學科、跨文化的深度對話,在物理學、物理學史與物理哲學的維度均取得了豐富的交流成果。
![]()
劉金巖研究員
人文視角下的科學沉思:話劇《哥本哈根》
作為會議的重要環節,9月20日晚,南方科技大學學生社團季風劇社為與會學者和全校師生上演了世界著名的科學史話劇《哥本哈根》,以藝術形式呼應本次會議的主題。該劇探討了科學發現與道德責任的關系,為學術會議增添了人文色彩,引發了觀眾對科學倫理的深入思考。劇社同學們的精彩演出與富有創意的改編,受到了在現場觀劇、參加研討會的中外籍物理學家和物理學史專家的高度稱贊,并且已經有兄弟院校的著名中國物理學家提出邀請該劇組外出巡演。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