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發現一個讓無數媽媽又困惑又扎心的真相:孩子上了初中,我們當媽的越是“吃力”,親子關系和學習結果,往往就越糟糕。
這份“吃力”,你我都太熟悉了:
你起早貪黑,精心準備三餐,他卻不耐煩地擺擺手說“沒胃口”;
你風雨無阻地接送,想在車上聊幾句,換來的卻是他戴著耳機的沉默;
你壓住自己的疲憊和委屈,想鼓勵他“再加把勁”,他卻嫌你嘮叨,砰地關上了房門。
我們拼盡全力,像一名沖鋒的戰士,可換來的,卻是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和一張張依然令人焦慮的成績單。
作為一個從初一煎熬到初二,慢慢“清醒”過來的媽媽,我想說:也許,問題恰恰就出在了這份過于沉重的“愛”和“吃力”上。
我也越來越覺得,學著放下那些沉甸甸的執念,才是對自己和孩子最好的一場救贖。
![]()
1
承認:和小學時代的“光環”,好好說聲再見
很多媽媽的焦慮,是從初一的第一次月考真正開始的。
當你點開成績查詢鏈接,看到那個難以置信的分數和排名時,心會猛地一沉:這是我家孩子考出來的?
在我們心里,他還是小學時那個門門優秀、獲獎無數、帶著“三道杠”的驕傲少年。那份榮耀,不僅是他的,也成了我們“媽媽”這個身份的一部分。
可初中,像一個大熔爐。曾經的“年級第一”,現在能擠進“班級前五”已屬不易;曾經的“雙百分”,如今在平均線上下掙扎。課程的難度、競爭的強度,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看著孩子上課沒精神,考完試垂頭喪氣,我們總會脫口而出:“你小學時挺聰明的啊,怎么現在……”
話到一半,又硬生生咽了回去。我們不愿承認孩子“不如從前”,更不愿讓孩子看出我們內心的慌張:“你的不如意,讓我很沒面子,也很害怕。”
抱著小學的尺子去量初中的孩子,除了量出滿腹的焦慮,什么也得不到。
我們必須承認,初中是一個全新的賽道。放下過去的輝煌,才能看見孩子真實的樣子——不高估他眼前的能力,也不低估他未來的潛力。
2
接納:我的“成功經驗”,可能是孩子的“過期地圖”
著急上火時,我也常對兒子翻舊賬:“我當年沒人管,沒補習,不也考上了重點高中?怎么到你這里,考個高中都像中彩票?”
聽多了,兒子會不耐煩地懟回來:
“你們那時候跟我們一樣嗎?”
“要不拿你的卷子來做做,看誰的難?”
“你看得懂我現在的數學題嗎?”
我常常被懟得啞口無言。
是啊,我們這代靠讀書闖出來的父母,特別容易掉進一個坑: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去硬套孩子的人生。
我們那時是“荒野求生”,拼的是毅力和自覺;他們現在是“裝備競賽”,講的是策略、資源和全方位的能力。當我們遞給孩子一張手繪的舊地圖,卻怪他為什么在導航時代找不到路,這真的公平嗎?
時代變了,評價體系更多元,孩子面臨的誘惑和壓力,我們也無法完全體會。他們這一代,早已不再認同“學習是唯一出路”。
放下“復刻”一個完美孩子的執念,才能放下隨之而來的失落和焦慮。我們必須接納,孩子不是我們的復制品。他有他自己的路,我們的經驗,只是他行囊里的參考,而不是必須遵守的指令。
3
祛魅:撕掉“名校、分數、面子”這三張標簽
心靜下來時,我也問自己:到底在焦慮什么?
剝開來看,不過三件事:名校、分數和面子。
“名校情結”像一把懸著的劍。聽多了“中考定終身”,我們不由自主地相信,考不上那所重點高中,孩子這輩子就完了。
可人生的路那么長,一場考試真的能定義終局嗎?問問自己,答案都是否認的,可看看孩子,執念卻讓我們不愿意采納。
“分數崇拜”讓我們變得斤斤計較。為了試卷上的2分,我們焦慮不堪,仿佛機會就此溜走,甚至遷怒于孩子,撕碎的不僅是試卷,更是親子間的情分。
“面子比較”最是傷人。老友聚會,親戚串門,一句“你家孩子考第幾?”就能讓我們回家后,怎么看孩子都不順眼。
我們不知不覺,把這些外在的標簽,當成了衡量孩子價值的標準,也當成了評判自己是不是“好媽媽”的尺子。
放下執念,就是親手撕掉這三張標簽。讓自己透口氣,也讓孩子見見光。家的氛圍才能緩和,孩子才能更愿意投入學習。
4
和解:接納孩子的平凡,擁抱自己的“無能為力”
這是最艱難,也最關鍵的一步。
我們得坦然接受,我們的孩子,大概率會成為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就像我們一樣,上著一個普通的班,過著普通的生活。但平凡,從來就不等于失敗。換個角度想,一個身心健康、善良正直、有責任感的普通人,同樣是教育的成功。
同時,我們也要誠實地擁抱自己的“無能為力”。
我們不是超人,解不開孩子的物理題,看不懂他的化學公式。當他學習遇到真正的瓶頸,我們死拉硬拽,除了讓彼此怨恨,往往毫無用處。
承認自己“無能為力”,不是躺平,而是一種認清邊界后的清醒。
我們的精力,可以轉向更有價值的地方:
做一頓他愛吃的夜宵,睡前道一句溫柔的“加油”,周末一次并肩的散步……這些看似無用的事,才是支撐孩子走更遠的真實力量。
我們也投資自己,做孩子的“榜樣”。把催逼孩子的時間,用來經營自己——讀一本書,學一項技能,做好手頭的工作。當你活出飽滿的生命狀態,你不僅擺脫了焦慮,更重要的是,你讓孩子看到了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樣子。這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量。
我們總說,優秀的孩子是父母“托舉”出來的。但“托舉”的真意,我們常常誤解。
真正的托舉,不是在他能力不夠時,死拉硬拽把他拔高到一個他達不到的位置。那樣,只會兩個人一起摔下來。
真正的托舉,是你穩穩地站在他身后,成為他最堅實的后方。當他需要時,你一伸手,就能給他一把力;當他疲憊時,他永遠知道,有一個地方可以安心歇腳。
孩子上了初中,媽媽們,是時候往后退一步了。把成長的舞臺還給孩子,把焦慮的執念輕輕放下。這不只是對孩子的成全,更是對我們自己,最深刻、也最慈悲的救贖。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