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故鄉(xiāng)的風,是揉進游子骨血里的溫柔絮語,總在月色深沉時輕叩心扉;遠方的燈火,是家鄉(xiāng)父老眼底最亮的星子,每一簇光芒都在訴說“如皋人”的驕傲。
或許,您立于繁華都市的喧囂之中,耕于他鄉(xiāng)熱土的廣闊天地,但如皋這座城市的街巷煙火、鄉(xiāng)音俚語,都早已成為生命里抹不去的精神原鄉(xiāng)。
為系統(tǒng)記錄在外如皋人的生活圖景、精神傳承與時代風采,中共如皋市委組織部聯合如皋市融媒體中心,推出特別欄目《偶徠如皋人》。誠邀您執(zhí)筆為舟,共溯與如皋的深情羈絆(投稿郵箱:rgolrgr@163.com)。
![]()
人物介紹
沙國祥
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數學系,江蘇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資深編輯,曾任《初中生數學學習》《新高考》雜志主編,《教育視界》雜志副主編。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員。長期致力于數學科普與數學文化傳播。策劃、主編過多種數學文化和數學閱讀叢書,如《數學文化素質教育資源庫》《數學閱讀精粹》《談祥柏趣味數學詳談》等,曾獲省級、國家級獎項。
![]()
![]()
用四十年
讓百萬青少年領略
數學的真善美
他以對數學的無限熱愛與深刻理解,將枯燥的數學理論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內容。通過精編多種雜志、舉辦百余場數學科普講座,參與主辦二十屆數學文化節(jié),以如水般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數學文化的種子播撒到百萬青少年的心田,激發(fā)他們對數學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四十年來,引領無數青少年在數學文化的海洋中暢游,領略數學的真善美,他就是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資深編輯沙國祥。
“數學之美無處不在,給你看一個用數學原理做的足球模型。”他從隨身雙肩包中拿出一個8厘米見方的透明小盒子,小心翼翼地從中取出一個白卡紙折的小足球,在這個模型表面上,凹凸有致地鑲嵌著兩種、幾十個正多邊形,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上去都均勻精致。兒時的他見過一個類似的規(guī)則而精美的木制品,悄然在心里種下對秩序與結構的最初好奇,如今提起來依然欣喜不已。
![]()
![]()
儒雅、睿智、可親,這是沙國祥給人的第一印象,用一個模型,他就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通向數學的大門。順著他的指引,我仿佛也看到了他從如皋鄉(xiāng)野走向廣闊天地的求學創(chuàng)業(yè)之路。
01
如皋的水,潤澤文化的根
如皋,一座被長江與黃海溫柔環(huán)抱的古城。這里的水,帶著江海交匯特有的靈動與韌勁——時而溫潤、時而澎湃,恰如如皋人的一種性格底色。
童年的沙國祥,家在長江邊,母親是他最先的引路人,雖不識幾個字,卻也出身于書香家庭,受如皋歷史上尊師重教之風的影響,一直敬佩有文化、有學問的先生,并希望兒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一年春節(jié),母親拉著他去給老師——母親眼里的先生拜年,老師摸著他的頭,笑瞇瞇地說:“這伢兒眼睛里有光。”家中三個姐姐也特別疼愛這個弟弟,縱使物質再貧乏,也全力支持他讀書,希望他長大后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母親省吃儉用,靠賣雞蛋、養(yǎng)豬羊供兒子上學,還教他折紙、做陀螺、訂32K作業(yè)本,鼓勵他給自家和鄰居寫春聯,把奶奶照片放大成畫像......這些生動鮮活的初級文化啟蒙,蘊含著帶有泥土氣的數學智慧,像春雨般滲進少年的心田,也如同家鄉(xiāng)的龍游河無聲卻持久地滋養(yǎng)著他,讓他漸漸有所感悟:數學不只是書本上的抽象符號,文化也不僅是教室里的大塊板書,也是流淌在生活里的鮮活韻律。
![]()
1978年,沙國祥就讀于長江鄉(xiāng)曙光初級中學,教室兩里開外就是滔滔江水,潤澤著“科學的春天”。“我的數學興趣是在初中產生的,數學基礎也是在那兒打下的。”他對數學老師心存感激:薛金華的板書永遠像藝術品,整齊清秀又如行云流水,仿佛連粉筆灰落在講臺上的軌跡都帶著理性的節(jié)奏:證明題必先分析思路,讓學生明晰“要證……需證……”的邏輯鏈;同時,語文老師沈良珠對他的關心也終生難忘:記得沈老師把《少年文藝》雜志借給他看,其中的一篇散文《雨花》,讓他驚異于作者觀察思索的專注入微,從此他的作文也似乎多了點雨花飛濺的靈動之氣。
高中就讀于如皋中學,14歲的少年終于走進了城里,像一只海綿浸入文化知識的海洋:數學老師段建平,雖然年輕,但教學思路如同河水般明澈,總能把最復雜的探求之路拆解成層層遞進的階梯,富有啟發(fā)性和幽默感,他還鼓勵沙國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了家鄉(xiāng)分田到戶的計算問題,讓他體會到數學的強大力量;班主任、語文老師薛開明,則常在班會上朗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思想之弦撥動著他的心靈;化學老師、特級教師馬云鵬,能把概念講得簡明透徹、書法寫得儒雅清俊,令他深深折服......
學高品正的如皋老師們對他的言傳身教,加上自己對知識的渴求、特別是對數學奧妙的探尋,讓一個懵懂的鄉(xiāng)村少年漸漸觸摸到了數學文化的靈魂和脈搏——數學的思想既是江面上跳躍的波光,也是炊煙里裊裊升騰的智慧。帶著對數學的熱愛和未來的憧憬,沙國祥以當年如皋理科第一的成績進入復旦大學數學系深造。
02
復旦求索,數學與文化攜手
1984年,正值改革開放之初,復旦園的空氣中都飄著破繭的聲音,莘莘學子渴望著探求新知、嘗試著科學創(chuàng)造。圖書館里,《古今數學思想》《費曼物理學講義》被翻得卷了邊;燕園曦園的石凳上,學生們捧著《愛因斯坦文集》爭論相對論。沙國祥在這樣一個充滿知識和思想的文化環(huán)境中如魚得水。他從各種學術講座中聆聽大師們的教誨,那些前沿的科學知識和深邃的思想觀點,如同春日里的甘霖,滋潤著他求知若渴的心田,讓他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
最難忘的是這里一場場科學與人文、傳統(tǒng)與現代交融的學術與文化講座。主講人有數學家陳省身、陳景潤、谷超豪、李大潛,物理家楊振寧、謝希德、楊福家,也有哲學家趙鑫珊、詩人許德民等,他們文理兼通,高屋建瓴,用深入淺出的生動語言,將深奧的數學科學理論與廣袤的人文世界緊密相連。每一場講座,都是一場文化的盛宴、一次思想的洗禮,讓沙國祥在數學科學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的同時,上升到更為高遠而深邃的天空,從文化整體瞭望數學科學,領略文化魅力,汲取思想精髓。
在復旦,同學們互相切磋,彼此影響,這種力量不亞于老師的諄諄教誨。在每一次主動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究中,不再僅僅滿足于數學知識的表層,而是更主動地探究:數學家們?yōu)槭裁催@樣想?這個觀點從何而來?其本質究竟是什么?又會用到哪里去?在這樣的不斷追問中,開始理解每一個知識點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就逐步走進知識背后的文化深處,探尋知識的文化價值、文化“味道”。于是,理性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在心中慢慢養(yǎng)成。其間也有迷惘和曲折,但從此不盲從,不輕信,以批判的眼光審視世界,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新知,以文化的視角看待數學。
03
鳳凰振翅,讓數學文化潤澤心靈
1988年大學畢業(yè)后,沙國祥在南京航運學校執(zhí)教11年,其間學校的教學并不緊張,利于他博覽群書,深入思考,也解開了此前對于數學、科學和哲學的一些困惑。他不僅閱讀數學史、數學家傳記、數學方法論著作,也廣泛涉獵科學思想史、哲學史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易經》《論語》《老子》《史記》等),了解莎士比亞戲劇、歌德詩文、盧梭教育觀等西方文化精髓,并于1995年在《自然辯證法研究》雜志上發(fā)表論文《認識過程的數學模型》,為馬克思的認識論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同時也加深了對數學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2000年春,當金陵城的梧桐樹開始長出嫩葉,沙國祥悄然轉身踏上新的征程。他帶著多年的文化積淀與對數學的一往情深,踏入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這片更廣闊的天地,他要以出版為舟楫,讓更多求知的心靈朝著數學文化的星辰大海敞開,使其更好地體悟數學的真——數學的歷史真相和對真理的追求,善——數學的應用價值、思維培養(yǎng)與娛樂價值,美——數學中數形、結構的奇妙和魅力。
![]()
在鳳凰出版?zhèn)髅狡煜碌慕K教育出版社,沙國祥有機會接觸到不少數學界大咖,站到數學文化研究和傳播的前沿。他如一座心橋,將數學文化的思想精髓以通俗的語言、生動的講解剖析傳達給廣大學子,幫助他們擺脫數學枯燥乏味、抽象難懂的偏見,走出數學學習就是多多刷題、玩弄技巧的偏見,感悟數學思維的自然和力量,領略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美麗芬芳及其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價值。在數學科普與文化傳播的大花園里,他筆耕不輟,步履不停,北上采訪了菲爾茲獎得主(相當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洛朗·拉佛閣,并將這次珍貴的訪談經歷轉化為生動的文字,讓更多人得以窺見數學的美。又赴上海拜訪了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數學教育家張奠宙,發(fā)表了訪談錄《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產生了較大影響。
![]()
《初中生數學學習》《新高考》《新世紀智能》等中學生學習雜志,是他為學子們點亮的盞盞明燈。在這些書頁間,數學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成為啟迪思維、探求真善美的鑰匙;而《教育視界》則如春風化雨,為教育工作者打開研究創(chuàng)新的天窗。
他策劃并與同道一起主編了《數學文化素質教育資源庫》,含一套四本的叢書《數學之史》《數學之美》《數學之趣》《數學之用》,以及四個4G容量光盤的內容,從不同維度為讀者打開一扇扇通往數學文化的美妙世界的窗口,這套書先后獲得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獎等。他還以墨為媒,邀約數學大家與名師,將數學文化的精髓凝練成篇,出版了《數學閱讀精粹》系列,將復雜的數學概念、深刻的數學思想娓娓道來,讓閱讀不僅是文科的專利。
在主編雜志、撰寫文章、出版叢書的同時,他還與志同道合的老師和編輯們一起策劃組織了數學文化節(jié)。從他遞過來的一張文化節(jié)“試卷”上,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數學題”,包括“數學閱讀”“數學探索”“數學應用”“數學思悟”“數學賞玩”五大主題,這些他精心設計的主題無不浸潤著他對數學文化傳播的赤子之心,它們層層遞進,誘導學子邁進數學殿堂。感悟數學的真善美。江蘇靖江的一個學生,在參加首屆數學文化節(jié)后的一周內興奮不已,稱從未想到數學題還可以這樣出。二十年來這項數學文化節(jié)活動從未間斷,累計影響了百萬以上青少年。
數學文化傳播、人才培養(yǎng)的途徑多種多樣。沙國祥還參與策劃組織了“時代之星”論文大賽,擔任過“數學寫作”學校聯盟首屆理事長,在南師大、江蘇教育學院、南師附中、天一中學、泰州中學、姜堰中學等學校開設百場數學科普與文化講座,如《方程——文明之光》《對稱與美——從蘇州園林的漏窗談起》《月下漫步——詩與數學斷想》《量天丈地話幾何》《旅途中的幾何》《隱形的翅膀——聊聊科技背后的數學》《身邊數學拍一拍》《電影 <星際穿越> 中的數學》《從肥皂泡到水立方》《數學:你真的理解了嗎?》《奧數精神》《簡單圖形不簡單》《從函數的觀點看》《數學寫作——通往心靈之橋》等,主題涉及數學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一次沙國祥在省數學會舉辦的夏令營里做講座,一位營員聽完后問:“沙老師,您在哪個大學教書?我想考這個大學。”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對公益的熱忱,對家鄉(xiāng)的惦念,在如皋安定小學、如師附小的講臺上,在線上的屏幕里,沙國祥以公益講座的形式,將數學文化的甘霖灑向每一個渴望知識的人。正如他常說的“數學不應是少數人的游戲,而應是所有人都能欣賞的藝術。”而聽過他講座的師生也有數萬人。
![]()
![]()
步入花甲之年的沙國祥新近又被聘為江蘇鳳凰科技出版社科學傳播分社的首席編輯。他未來的愿景是將數學文化傳播與科學普及、人才培養(yǎng)緊密融合。目前,作為丘成桐少年班課程的一位編輯出版者,他致力于培養(yǎng)數學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投身于高端前沿科普工作,并努力將影響力擴展至青少年及社會、企業(yè)管理層。他說:“我想告訴人們,數學不是空中樓閣,數學作為一種文化是一般人都能體悟到的,也是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
![]()
![]()
暮色中的南京城,伏案許久的沙國祥起身佇立窗前。桌上擺著他剛剛寫就的書法作品——“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語出莊子)。窗外的南京城,燈火璀璨,就像他四十年來播撒的數學星火——那些在課堂聽講座的孩童,那些因科普書愛上數學的讀者,那些在數學文化節(jié)中綻放光芒的少年,都在證明:有些種子一旦種下,就會在時光里長成森林。(本文作者:如皋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沙志勤)
來 源|雉水先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