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君子(liáng shàng jūn zǐ),原指躲在房梁上的人;后作為竊賊的代稱;現也比喻懸在空中脫離實際之人。《后漢書·陳寔傳》,“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陳寔,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縣人。陳寔乃戰國時期齊國最后一位君主齊王建的后代,不過到東漢時家道早已中落,陳寔早年曾為縣吏,后又擔任都亭佐,雖然出身微寒,但卻志向遠大,而且十分好學,每日坐立誦讀不輟,縣令見狀遂推薦其進入太學求學。
學成后,陳寔先任督郵,后任西門亭長,不久又轉任郡功曹,后被征召為尚書。元嘉元年(151年),司空黃瓊征召人才,陳寔補為聞喜縣長,但不到一月便因喪離職,服喪期滿后,又任太丘縣長,任內修德清靜、不擾百姓,境內百姓安居樂業。
陳寔任職期間不僅關愛百姓,而且公正廉明,但凡百姓間出現爭執官司,陳寔都會公正判決,明白詳細地說明是非,因而百姓們對于判罰全都心服口服,絕無任何怨言,以致當地流傳著“寧愿被刑罰處治,也不愿被陳寔批評”之語。
延熹九年(166年),“第一次黨錮之禍”爆發,時任司空府掾屬的陳寔被下獄囚禁一年,赦免后被大將軍竇武征辟為大將軍府掾屬。不久,竇武被宦官所殺,陳寔又受到“第二次黨錮之禍”牽連,陳寔遂不再醉心于仕途,就此返鄉潛居。
這一年,陳寔家鄉爆發饑荒,百姓們流離失所,部分百姓迫于生計,便淪為竊賊,做起了違法的勾當。
有個竊賊知道陳寔曾在朝中為官,心想家中必有不少財物,遂趁夜溜進陳寔家中,躲在屋內房梁之上,意圖等到陳寔家人熟睡之后,偷點東西變賣。
縱使梁上竊賊小心翼翼,但還是不小心弄出了些許動靜,正準備入睡的陳寔聽到梁上響動,知道必是有竊賊入室,然而他卻并未聲張,既沒有驚動竊賊,也沒有招人前來抓捕,而是將兒孫們全都召集到了房中。
待到兒孫到齊,陳寔對眾人說道,“人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自勉,干壞事之人未必生來就是壞人,只是平時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壞事干多了,就養成了惡習。如此一來,原本可以成為君子的人,也就變成了小人。”
說到這里,陳寔抬手指向房梁,繼續說道,“你們抬頭往上看,我們房梁上的這位君子,便是如此。”
梁上竊賊見到房中如此多人,原本被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如今見到陳寔手指房梁,以自己教育兒孫,這才明白原來陳寔早就發現了自己,只是有意沒有聲張,而以言語教化自己。
聽到這里,竊賊心中頓感羞愧,連忙跳下房梁,跪倒在陳寔面前求饒道,“我知道錯了,請您原諒我。”
陳寔上前將竊賊扶起,語重心長地對其說道,“看你模樣不似惡人,大概也是因為饑荒,這才被迫行竊的吧。只要你能夠痛改前非,不再為非作歹,以后依然會是一個君子。”說罷,陳寔命人送給竊賊兩匹絹,讓他以此為本錢做個正經營生。
竊賊沒想到陳寔竟然如此大度,心中更是感激,千恩萬謝的帶著絹走了。想到陳寔的教誨,此人果然改邪歸正,自此勤勉做事,依靠雙手改變了窮困面貌。此事傳開之后,整個縣內治安大為好轉,再也沒有了小偷。
建寧元年(168年),漢靈帝即位,此后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屢次征辟陳寔入朝,但陳寔卻堅辭不就。
此后,陳寔潛居鄉里二十載,每日里潛心治學、教化子孫,在他的傾心教育下,其子陳紀、陳諶亦成為當世名士,時人稱其父子三人為“三君”。除了教育子孫外,陳寔還廣為授業,被尊為遠近之宗師,與同郡名士鐘皓、荀淑、韓韶并稱為潁川四長。
中平四年(187年)八月,陳寔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歲,聞訊致悼會葬者三萬余人,車數千乘,大將軍何進遣使吊唁,司空荀爽、太仆令韓融等上千人更是主動披麻戴孝執子孫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