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11月2日的西安奧體中心跳水館,歡呼聲幾乎要掀翻屋頂——當裁判亮出最后一輪得分,全紅嬋和搭檔王偉瑩以235.86分的成績,壓過陳芋汐/張敏潔組合0.9分奪冠時,全場觀眾都站了起來。可就在鏡頭跟著全紅嬋移動,捕捉她和搭檔擁抱的高光時刻時,一個細節卻讓無數網友在評論區沉默:臺下的全紅嬋,沒笑。
![]()
不是奪冠時那種繃著勁兒的專注,也不是謝幕時禮貌的微笑,而是當其他隊員在泳池邊打鬧時,她坐在休息區的椅子上,雙手輕輕搭在膝蓋上,眼神望著水面,少了14歲那年橫空出世時的雀躍,多了一絲連鏡頭都藏不住的憂郁。18歲,本該是眼里有光、隨時能蹦出笑點的年紀,可這個拿過奧運冠軍、破過世界紀錄的姑娘,怎么好像突然“不愛笑”了?
![]()
沒人知道,這個“不愛笑”的背后,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掙扎。這次全運會奪冠,是她傷愈復出后的首秀,也是她時隔183天再次站在跳臺上。今年5月之后,她就從公眾視野里“消失”了——不是故意躲著鏡頭,而是傷病纏上了她,加上跳水運動員最害怕的“發育關”突然到來,體重一天天上漲,動作控制越來越難。為了養傷,她不得不放棄世錦賽;9月去大學報到時,甚至有網友揣測“全紅嬋要退役了”。
![]()
你可能沒見過跳水運動員面對“發育關”的無奈:他們的體重不是“胖一點沒關系”的小事,而是要精確到克——多一兩肉,起跳的重心就會偏,抱腿的速度就會慢,入水的水花就會大。全紅嬋這次亮相,誰都能看出她的變化:比搭檔王偉瑩壯了一圈,緊身泳衣裹著的肚子上,能明顯看到一點軟肉。賽前訓練時,有記者拍到她反復調整起跳姿勢,教練在旁邊拿著秒表,每一次落地都要過來幫她捏捏腿,嘴里念叨著“再收一點,再輕一點”。
![]()
可就是這樣一個“體重超了標”“久疏戰陣”的全紅嬋,還是讓解說員忍不住驚嘆:“天吶,她的起跳高度比搭檔高出快10厘米,抱腿的時候像片羽毛,這哪像半年沒比賽的人?”三輪比拼,她的每一次入水都幾乎聽不到水花聲——第一輪401C動作,身體筆直得像把尺子,入水時水面只泛起一圈細微波紋;最后一輪5253B,連裁判都給了三個9.5分。最終235.86分的成績,壓過了狀態正盛的陳芋汐/掌敏潔組合,拿下金牌。
![]()
奪冠那一刻,她終于笑了。不是那種放開了的大笑,而是抱著王偉瑩的脖子,把頭輕輕靠在搭檔肩上,嘴角慢慢翹起來的樣子。旁邊的張家齊最懂她,跑過來假裝生氣地捏了捏她肚子上的肉,“全妹,你這肉沒白長啊!”全紅嬋被逗得直躲,那個瞬間,才讓人想起她還是個沒成年的姑娘。
![]()
可這份輕松太短暫了。當鏡頭移開跳臺,拍到她坐在臺下的樣子時,網友才發現:原來她的“笑”,更多是在鏡頭前的從容。沒人知道,她在沒比賽的這183天里,是怎么過來的——傷病復健時,每天要做上千次拉伸,疼得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也不敢停;體重漲了之后,她要比別人多練2小時,別人休息時她還在跳臺上重復同一個動作,直到教練喊“停”;去大學報到那天,她背著雙肩包,手里還攥著訓練計劃,課表上的空白時間,都被她填成了“訓練”。
![]()
有人說全紅嬋是“天賦型選手”,14歲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就拿金牌,“水花消失術”成了她的標簽。可只有教練知道,她的天賦里藏著多少汗水:小時候練跳水,別的孩子怕疼哭著要回家,她能在跳臺上跳一下午;現在面對體重問題,她從來沒抱怨過“我不行”,只是每天早起半小時跑步,吃飯時把紅燒肉換成清蒸魚,連最愛吃的辣條都戒了。這次奪冠后,她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三個字“我真棒”,配了個加油的表情,簡單得像個考了滿分的學生,可誰都知道,這三個字背后,是多少個深夜訓練館里的燈光。
![]()
國際泳聯說得沒錯,“全紅嬋的成長軌跡,正在改寫跳臺運動的競技范式”。以前大家總覺得,跳臺選手要“瘦、小、輕”,一過發育關就會走下坡路,可全紅嬋打破了這個慣例——她在體重上漲、傷病恢復期里,依然能跳出世界頂級水平。去年,國際泳聯把“年度最佳女子跳水運動員”頒給她時,主席當面跟她說“有你這樣的運動員,我們很自豪”,這話不是客套,是她用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掙來的。
![]()
這次奪冠后,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都為她發了視頻,鏡頭里回放著她從14歲到18歲的比賽片段,配文寫著“從水花消失術到王者歸來”。可在這些高光報道之外,更該被看見的,是臺下那個“不愛笑”的全紅嬋——她不是變“冷”了,而是長大了。
![]()
14歲那年,她奪冠后說“想給媽媽治病”,單純得讓人心疼;現在18歲,她要面對的不只是跳臺,還有網絡上的聲音:體重漲了,有人說“全紅嬋吃太多管不住嘴”;沒參加世錦賽,有人說“她不行了”;連她去大學上課,都有人說“這是要混文憑”。輿論就是這樣,能把她捧上“神壇”,說她是“跳水天才”;也能把她拉下來,用放大鏡挑她的毛病。
![]()
可全紅嬋從來沒被這些聲音打垮。她沒在社交媒體上辯解過一句,只是默默把訓練量加上去,把文化課的筆記寫滿本子。搭檔王偉瑩說:“訓練時我累得想放棄,全紅嬋會過來拍我肩膀,說‘再練一組,我們能行’。”她的心態,比很多成年人都穩。
![]()
其實我們都該明白,全紅嬋不是“不會笑了”,而是學會了把情緒藏在心里。她不再是那個可以隨時撒嬌的“全妹”,而是要扛起責任的運動員——對自己的責任,對團隊的責任,對喜歡她的人的責任。這份成長,比任何金牌都珍貴。
![]()
現在再看她臺下的眼神,與其說那是“憂郁”,不如說那是“堅定”。她看著泳池里的水花,可能在想下一次怎么跳得更好;看著大屏幕上自己的名字,可能在想怎么扛住更多期待。18歲的她,已經學會了和壓力相處,學會了在質疑聲里往前走。
最后想跟大家說一句:下次再看全紅嬋比賽,別只盯著她的水花,也別總盼著她“一直笑”。她可以有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有體重超標的時候,可以有暫時停下來的時候。真正的喜歡,不是把她捧成“永遠不會錯的神”,而是接受她的不完美,看著她一步步長大。
![]()
就像全紅嬋用行動告訴我們的:真正的冠軍,不是永遠站在巔峰,而是從巔峰下來后,還能憑著一股勁兒,重新爬上去。下次她再站在跳臺上時,不管有沒有“水花消失術”,不管笑不笑,我們都該為她鼓掌——因為這個18歲的姑娘,已經活成了很多人想要的樣子:不被定義,不服輸,永遠朝著光走。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