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人形機器人以靈巧的五指敲擊曾侯乙編鐘,2400年前的金石律呂在現代化舞臺上奏響泠泠清音;4毫米纖維繩吊起數百斤重物,這種新材料制成的服裝堪稱刀槍不入的超薄軟猬甲;鵲橋二號在太空中展開的“金屬巨傘”,竟是紡織技術與航天工程的完美融合——這些場景都出自大型工業文化節目《中華考工記》。
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攝制的《中華考工記》持續熱播,引發廣泛關注。在最新一期節目中,純度逆天的高純鐵、由玄武巖纖維制成的國旗等硬核新材料一一亮相。
《中華考工記》以古籍《考工記》為內核,通過“歷史溯源+現代工業”的雙線敘事,勾勒從先秦工藝到當代智能制造的千年傳承。
《中華考工記》如何呈現古籍智慧與現代工業創新的跨時空對話?工業節目破圈傳播的秘訣是什么?
![]()
01
從《考工記》到“全工業門類”:
解碼中華工業文明基因密碼
《考工記》被譽為“先秦科技百科全書”,成書于戰國時期,以7100余字構筑起中國古代科技體系的巍峨豐碑。其記載的攻皮、攻木等6大類,30個工種技術規范,不僅凝結著“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學,更為當代中國工業文明提供著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
1.以古籍為鑰,解碼古法今用的文明傳承
《考工記》分工種、講協作。在皮革制作領域,《考工記》記載的“攻皮之工”技藝穿越2500年時空,在現代工業中煥發新生。古代函人打造的皮甲與鮑人鞣制的柔軟皮革,不僅孕育出世界最早的光影藝術——皮影戲,更成為電影技術的雛形。《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第一,背后是57家視效公司、150個特效鏡頭的精密協作。這種“百工同頻”的現代生產模式,恰與《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的工匠體系形成跨越時空的和鳴。
《考工記》定工藝、嚴標準。“金有六齊”精確記載的青銅合金配比,與現代高鐵百米鋼軌7分鐘熱軋成型的生產工藝遙相呼應;玄武巖纖維制作的嫦娥六號月面國旗,在宇宙極端環境中依然鮮艷如初。這些材料的突破,源自對《考工記》嚴苛標準的傳承。更令人驚嘆的是,石墨烯、碳纖維等耐高溫、柔性強的新材料為消防員保駕護航,讓高端體育用品走入尋常百姓家。


《考工記》蘊哲思、易傳承。“材有美,工有巧”是先人探尋出的造物準則,“知者創物,巧者述之”道破了技藝傳承的真諦。仿蝠鲼機器人在水中靈活游弋的姿態、“球警官”特種機器人的巧妙設計等創新突破,都與《考工記》中“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的工匠精神一脈相承……《考工記》的工巧哲學展現出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2.全景呈現全鏈布局的工業文明范式
今天,中國已是工業門類最齊全的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工業體系,《中華考工記》詮釋《考工記》“六職分工”的現代解讀。
《中華考工記》串起中國紡織業奔騰之路。古有“?氏湅絲”制作素紗襌衣的紡織技藝,到黃道婆革新三錠紡車提升紡織效率,再到新一代智能防曬面料防火面料,科技不斷為纖維注入靈魂。今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做成的防護服堪稱刀槍不入的超薄軟猬甲、4毫米纖維絲可承重400公斤。2500年歲月流轉后,現代紡織工業構建起上游原料持續創新、中游“數據驅動”智能制造、下游各領域廣泛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中華考工記》濃縮機器人行業發展圖景。當人形機器人以靈活五指敲擊曾侯乙編鐘奏響千年雅樂、六足導盲機器人運用仿生學原理規避障礙、消防滅火機器人馳騁火場,特種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各領域的創新機器人產品,依托深圳周邊兩小時供應鏈圈形成了全球最完備機器人產業集群,機器人全產業鏈自主研發和規模應用雙管齊下的大國自信躍屏而出。

從《考工記》記載的“輪輻三十,象日月”的車輪制造標準,到如今我國突破99.9992%超純鐵制成的百米鋼軌鋪就4.8萬公里高鐵網絡;從古代“?氏湅絲”“浣火布”工藝到智能防曬、防火面料,中國工業文明始終保持著“守正創新”的獨特基因。這種將2500年前工匠精神轉化為現代產業鏈優勢的轉化能力,正是中國制造屹立世界之巔的文化密碼。
02
科技與人文共舞:
工業美學的“破圈”表達
工業文明常被視為“硬核”的存在——鋼鐵、機械、數據、算法,這些看似冰冷的元素構成了現代工業的基礎。《中華考工記》用科技與人文的“共舞”讓工業美學“破圈”,并以可見可感、有溫度、能共情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
1. 實體制造與數字技術的交響
工業的本質是創造,創造的魅力在實體與數字的交融中具象起來。
《中華考工記》通過AR技術創新性復現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的百工圖景,將沉睡千年的制造智慧以震撼的視覺形式帶回當代。
節目中,30名舞者身著春秋戰國時期服飾,依據《考工記》記載的6大類30個工種,如陶工、冶工、木工等,通過AR技術與情景舞蹈,精彩演繹古代標志性工種的動作語言——陶工拉坯時手掌的弧度、冶工錘打金屬時的節奏、木工刨削木材時的力度,都在數字光影的疊加下鮮活呈現。

沉睡千年的百工智慧在當代舞臺重煥新生,實體制造的傳統技藝與數字技術的虛擬呈現形成巧妙共振,既保留了手工業的溫度,又賦予其超越時空的想象力。
“實體+數字”的交響在當代電影工業中的融合更為巧妙。電影《蛟龍行動》劇組依托3D打印、CNC雕刻等尖端制造技術,對“龍鯨號”內部結構進行1:1還原;總臺主持人王嘉寧體驗虛擬制片技術,通過實時渲染與物理模擬打破拍攝限制,讓電影工業的“硬核制造”與“軟性創新”完美結合。
《流浪地球2》中“鋼鐵螳螂”起重機、門框機器人等科幻道具,也并非憑空想象,而是依托真實工程機械的制造邏輯與工程數據。《流浪地球2》的成功是工業制造能力與數字技術創新協同發力的結果。

2. 藝術化呈現工業“冷題材”
《考工·織夢》帶領觀眾穿越回“齊紈魯縞”名動天下的先秦時代。舞臺上,舞者以輕盈靈動的身姿復現《考工記》中“?氏湅絲”的古法場景——這項以灰湅、水湅等方法處理絲線的技藝,當時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成就了“齊紈”細薄如霧、潔白似雪的珍品品質。每一縷絲線的柔韌,不僅是“婦功”技藝的極致,更是“材美工巧”造物哲學的生動注腳。
音詩畫表演《考工·攻皮之工》再現先秦工匠的造物現場,通過匠人彎腰捶打獸皮的動作模擬皮革紋理的光影投射,以及低沉吟誦中對“革堅而韌”特質的詩意提煉,讓先秦治皮匠人的智慧在舞臺上“活”了起來。
舞蹈《考工·五材》由5位演員身著與“金、木、水、火、土”五材特性相呼應的服飾,通過剛勁有力、干凈利落的肢體動作,將五材的物理屬性與工匠精神的內在聯結具象化。演員的每一個旋轉、每一次定格,既是對五材天然特質的藝術提煉,也是對“人因材而施巧,材因人而顯美”這一共生關系的現代詮釋。
從《考工·織造》《考工·攻皮之工》等音詩畫表演到《考工·五材》等意象舞蹈,藝術化表達讓工業題材變得可親可感,更讓觀眾在審美體驗中理解:那些看似冰冷的工業技藝,實則是人類與材料、與自然對話的深情記錄,是文明傳承中最溫暖的注腳。
03
工匠精神與工業文明一脈傳承
2500年前,《考工記》以“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的深邃智慧,鐫刻工業文明的原始印記。而今,《中華考工記》以硬核科技為骨架、人文情懷為靈魂,在機械的冷光中注入文明的溫度,既是一部工業簡史,更是一場向千年匠心致敬的東方浪漫。
1.工匠精神薪火相傳,古今遙相呼應
《考工記》用“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描述工匠精神,與《中華考工記》描繪的工匠技藝跨越千百年遙相呼應,展現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的全面綻放。
工匠精神于纖毫細節處代代相傳。78歲的青銅器匠人堅守作坊40年,手指老繭比陶范還厚;年輕絲綢傳承人將現代設計融入古法,卻堅持手工完成每道工序。節目組為呈現青銅器范鑄時陶范的紋路清晰度、絲綢織造時每厘米的經緯線密度、漆器髹涂時每層漆的干燥時間,跟著非遺傳承人反復打磨。
工匠精神在歷史長河中傳承不息。科研團隊用20年讓石墨烯從實驗室走向大眾生活,幾代科研人耗時40年把碳纖維自行車從萬元奢侈品打到了千元消費品,機器人諧波減速器的國產化打破了日本壟斷、瞬時釋壓纖維面料打破國外60年壟斷……一代代人用“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詮釋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

瞬時釋壓面料打破國外長達60年在“微孔膜特種防護材料”領域的技術壟斷,制成的防護服兼具輕便與可靠
工匠精神從精益求精邁向自主創新。從《搗練圖》的紡織標準化工序到上海國棉十七廠“紡織娘子軍”的拼搏,再到如今冰隱紗防曬服、聲學纖維等賦予衣物智慧與功能,紡織工藝實現從傳統工藝到自主創新的偉大飛躍。
2.觸摸工業文化的溫度,滋養發展根基
《考工記》“知者創物”的思想內核,為當代中國制造提供深厚文化根基。
一縷絲,織就民生溫暖;一根線,撐起大國重器。
紡織工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紡織技術的創新是科技力量的生動體現。如今,產業用紡織品深入醫療、消防、交通、軍事等領域,以卓越防護與輕量化特質守護從業者安全,展現中國作為紡織大國的硬核支撐。紡織的智慧還奔向蒼穹,助力國人編織太空夢想,鵲橋二號上的星載可展開網狀天線核心材料是直徑僅20多微米的鍍金鉬絲,神舟十九號返回艙主降落傘傘繩使用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材料強度極高。
材料的高度決定文明的高度,“看不見的材料”正在重塑“看得見的世界”。
新材料托舉大國重器,玄武巖纖維制成的嫦娥六號月面國旗飄揚宇宙,運動鞋、消防服等也廣泛應用;新材料溫暖尋常生活,碳纖維經多年攻關實現量產,價格從奢侈品級別降至消費級。新材料的每一條紋路都見證著民族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躍遷。

“我們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到多遠的未來。”《中華考工記》讓觀眾看見:工匠精神并非塵封的歷史,而是支撐“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核心血脈。當千年造物哲學與當代科技共振,工業文明的溫度與力量正悄然重塑著民族復興的文化自信。
來源:傳媒茶話會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