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家公司還沒造出一臺可以上路的汽車,卻舍得花上千塊錢去定制一盒小小的名片,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
![]()
但這正是拜騰汽車的日常,這家曾經頭頂光環,被譽為“造車新勢力四小龍”之一的企業,用一種近乎偏執的方式,將自己的每一分錢都投入到了對“面子”的極致追求上。
這不僅僅是一個經營不善導致失敗的普通商業故事,而更像是一個耗資84億元人民幣,精心導演卻最終崩盤的“面子工程”。
![]()
拜騰的覆滅,從根上說,就是因為它始終在扮演一個成功的科技巨頭,而不是踏踏實實地去成為一個汽車制造商...
燒錢也要“撐場面”的拜騰
拜騰汽車的故事,就是一個“要面子不要命”的典型案例,別的造車新勢力忙著搞技術、拼量產,他們卻一開始就把重心放在“看起來像大公司”上。
![]()
公司成立初期就立志要做“高端中的高端”,辦公室得豪華、員工福利得體面、品牌形象得有國際范。
于是,拜騰拿著錢往外砸:裝修花大價錢、展會鋪排夸張、連員工的制服都得從法國定制后空運過來。
![]()
德國門店的員工甚至有裁縫上門量體,拜騰的邏輯是——先讓別人信你牛,再考慮能不能造車。
拜騰北美辦公室有三百多人,一年光零食預算就高達五千萬人民幣,平均下來,一個員工一天能吃掉四百五十塊的零食。
![]()
這些零食也不是普通貨,全是進口有機水果、高端堅果、精品咖啡,還有專門的廚師做點心。
表面上是員工福利,實際上是給投資人看的“面子工程”:你看,我們公司有錢、有格調,絕對高端。
![]()
更夸張的是名片,拜騰的名片選用進口環保材料,燙金印字,還加金屬飾片,一盒上千塊。
高層認為,細節體現格局,可這份講究,最終變成了一種自我催眠——他們以為只要看起來像硅谷,就能成為高端豪華汽車。
![]()
但造車不是拍廣告,光有排場不夠,還得有產品,拜騰也知道要有個能撐門面的“作品”,于是推出了那臺轟動一時的概念車。
那臺車中控是一整塊1.25米的超大屏幕,能手勢操作,還能人臉識別,看上去科技感十足,媒體一片贊嘆,說拜騰可能是下一個特斯拉,可這臺車只是展示用的模型,根本不能量產。
![]()
為了讓這臺概念車出現在北美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拜騰又花了30萬美元把它從中國空運過去,光運費就能買幾輛真車。
更離譜的是,他們花在研發上的錢還不到總支出的15%,所有的投入都用來營造“看起來像成功”的幻覺,而真正能讓車跑起來的技術,卻被放在次要位置。
![]()
最終,拜騰的資金燒光了,車也沒造出來,留下的,只是一堆精美的名片和吃掉五千萬的零食賬單。
那么,究竟是誰,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拜騰的創始團隊——畢福康和戴雷了。
![]()
高大上的全球架構,成了效率黑洞
畢福康曾是寶馬i8項目的負責人,被譽為寶馬i8之父,而戴雷,則是深諳中國市場的營銷高手,一個懂技術、一個懂市場,按理說這組合簡直是完美。
![]()
但現實并不如想象,除了這兩個人外,創作團隊里還有曾在特斯拉、谷歌、蘋果等全球知名公司擔任高級職位的人。
可也正是這種“國際陣容”,讓拜騰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混亂的種子,公司成立后,為了顯得“全球化”,拜騰在三個國家同時設點。
![]()
德國慕尼黑負責設計,美國硅谷搞技術,中國南京當總部,聽上去像一家世界級企業,但實際運作就像三家公司在各干各的。
一個方案從提出到拍板,郵件得來回傳幾周,有員工抱怨說,一個車內飾方案,中德團隊為配色和方向盤爭了一個月,最后不了了之。
![]()
更糟的是,最懂生產的一線中國團隊幾乎沒有話語權,任何決定都得層層上報海外,德國那邊不批,美國那邊又要修改,項目一拖再拖。
車企最怕的就是節奏慢,而拜騰把時間都浪費在“跨國溝通”上,與此同時,高層矛盾不斷。
![]()
畢福康主要盯著海外市場,想打造國際品牌;戴雷則忙著國內市場宣傳,希望先在中國打出名氣。
兩人理念不同,誰都不肯讓步。甚至在發布會上誰先發言都能吵起來,公司內部會議成了拉幫結派的戰場。
![]()
更離譜的是,公司層級臃腫到離譜,副總裁級別的人就有三十多個,開個會能坐滿一屋子。
每個人都想拍板,但真出問題時又沒人負責,部門之間重復建設、浪費嚴重。所謂的“全球協同”,變成了“全球扯皮”。
![]()
決策慢、溝通亂、成本高,這些問題疊加在一起,最終拖垮了拜騰,高層沉迷在“高端”“國際化”的幻覺中,卻忽視了最根本的事,把車造出來。
公司到最后連一輛能量產的車都沒有,工廠里的機器幾乎沒怎么轉過,拜騰也從曾經的那個“造車新勢力四小龍”跌成“反面教材”。
![]()
84億換來一地荒草
公司當年拍著胸脯說要在南京砸110億元,建一座年產30萬輛的“超級工廠”,還夸口要做“中國最先進的智能制造基地”。
可幾年過去,那片1200畝的地沒變成工廠,而成了一片荒地,廠區雜草長得比人高,機器銹跡斑斑,水電早就被切斷,生產線一次都沒真正運轉過。
后來這塊地經歷了六次流拍,最后被京威股份以8.18億元接手,對比拜騰當初燒掉的84億投資,這個結局顯得格外諷刺。
![]()
2020年,央視一句話點破了真相——“燒光84億,卻造不出一臺量產車。”這句話成了拜騰的終極注腳,也讓人徹底看清這家企業的真面目。
同樣是新勢力造車,蔚來、小鵬、理想都挺過了最難的階段,蔚來從概念到量產只花兩年,小鵬一年就把車推上路。
![]()
何小鵬為了讓公司活下去賣掉了房子,李斌一度被說成“最慘的人”,但他們都咬牙撐住了。
而拜騰卻沉迷在“看起來成功”的假象里,辦公室要國際化、名片要高端、發布會要氣派,一切都要“像硅谷”,就是不踏實去造車。
![]()
拜騰的問題很簡單——它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心思不在正事上,造車不是比誰的PPT漂亮、誰的logo貴,而是看誰能真把車造出來。
拜騰花大價錢請顧問、搞形象、建海外辦公室,卻沒人真正為產品負責,看起來像巨頭,實際上空有架子,最后,錢燒光了,團隊散了,品牌也成了一個笑話。
![]()
參考資料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