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小時上門開鎖 26 元” 的醒目廣告,最終變成 1300 元的賬單。杭州上城區網友的深夜遭遇,不是個例而是行業亂象的縮影。當人們被鎖門外、身處窘境時,本應便捷的生活服務,卻成了 “價格刺客” 的狩獵場,這背后的套路與監管漏洞,值得每個普通人警惕。
這類 “開鎖陷阱” 有著驚人相似的劇本。商家先用 “25 元”“26 元” 的低價在平臺引流,將關鍵的價格說明藏在詳情頁角落的小字里。師傅上門后立刻夸大開鎖難度,動輒以 “鎖芯報廢”“只能強拆” 為由逼迫換鎖,趁消費者深夜無援、急于進門的心態坐地起價。上海獨居女生小慧就曾被索要 2410 元,名目從鎖芯到夜間服務費多達六項,而杭州網友的賬單里,僅鎖芯和把手就占去 876 元,遠超市場合理價格。
![]()
更令人無奈的是套路的 “閉環設計”。師傅會刻意回避提前報價,完工后才亮出賬單,還誘導消費者線下轉賬,既規避平臺監管,又銷毀交易憑證。即便消費者投訴,商家要么拿 “小字提示” 當擋箭牌,要么像 “老上海開鎖換鎖服務中心” 那樣,下架后換個馬甲重新上架。平臺往往以 “價格需雙方協商” 為由推卸責任,最終多以部分退款了事,難以形成有效震懾。
破解亂象需戳破三層 “窗戶紙”。對消費者而言,緊急時刻更要保持清醒:下單前務必要求師傅明確所有收費項目,對 “根據實際情況定價” 等模糊表述堅決說不,服務中可錄音錄像留存證據。要知道,正規 C 級鎖芯更換費用通常不超過 300 元,二線城市普通開鎖費約 100 元,明顯溢價即可判定為陷阱。
![]()
平臺的 “監管隱身” 更需打破。既然低價引流的獲客成本遠高于服務本身,平臺就不該對 “9 塊 9 開鎖”“26 元上門” 的離譜標價視而不見。應強制商家將完整價目表置于顯著位置,對誘導線下交易的商家處以高額罰款并永久封禁,而非簡單下架了事。
作為治安特種行業,開鎖業本應受嚴格監管。相關部門除了受理 12345 投訴外,更要主動排查 “查無此地” 的假執照商家,建立跨平臺的不良從業者黑名單。唯有監管、平臺、消費者形成合力,才能讓 “26 元開鎖” 回歸服務本質,而非變成刺傷民生的利刃。畢竟,深夜里的一扇門,鎖的不僅是家,更是普通人對消費環境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