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央視《今日說法》欄目主持人李曉東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稱,近日,他被騙1000元購買茶葉。消息傳出,輿論場上不乏調侃之聲:“普法的人也被騙?”“專業選手遭遇滑鐵盧”。然而,在這看似滑稽的表象之下,實則隱藏著關乎我們每個人的深刻警示。
表面觀之,此事確實頗具諷刺意味,《今日說法》作為央視金牌普法節目,二十余年來以案說法,深耕反詐宣傳,主持人李曉東更是法治精神的傳播者。如此專業人士竟也陷入騙局,難免令人錯愕。但若我們的思考止步于調侃與嘲諷,便錯過了事件最核心的價值。詐騙的本質,從來不是智力游戲,而是人性弱點的精準打擊。騙子精心設計的劇本,往往直擊人類共通的情感軟肋——或是同情,或是貪婪,或是恐懼,或是信任。專業人士亦難完全免疫。正因如此,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在精心編織的騙局面前,無人能絕對幸免。
跳出個案,我們需要剖析新型騙局的演化趨勢,李曉東所遭遇的,已非傳統“中大獎”“猜猜我是誰”的簡單話術,而是融合了情感互動、長期經營、精準營銷的復合型騙局。據報道,此類“茶葉騙局”往往通過社交平臺建立初步聯系,經過數日甚至數周的日常交流培養信任,逐步構建起細膩的情感連接,最終在“時機成熟”時引出消費陷阱。這種“放長線釣大魚”的模式,模糊了詐騙與營銷的邊界,利用了人們的善良與共情,其隱蔽性與危害性遠超傳統騙術。
進一步思考,為何連專業人士也會“中招”?關鍵在于騙術已從“信息差詐騙”升級為“情感共振詐騙”。它不再主要依賴受害者的無知,而是精心營造情感共鳴,讓警惕心在“溫情攻勢”下逐漸軟化。無論是“茶農辛苦”的故事渲染,還是“支持創業”的情感號召,都在試圖繞過理性判斷,直擊情感軟肋。這種“共情陷阱”恰恰是當代社會關系中稀缺而又被普遍渴望的,當它在虛擬世界被巧妙模擬時,便具備了強大的迷惑性。
李曉東的“自曝”,展現了一種難得的公共精神,作為公眾人物,公開受騙經歷需要勇氣,可能面臨輿論質疑,但他選擇將個人遭遇轉化為公共警示,這種反哺社會的姿態值得贊賞。從“普法者”到“受害者”再到“警示者”的身份轉換,恰恰完成了一次最具說服力的法治實踐,網絡安全沒有旁觀者,防騙意識需要持續刷新。
防騙教育的核心,應從單純的知識灌輸轉向安全素養的全面提升,這包括:建立對網絡情感的理性認知,虛擬世界的“深情厚誼”需經現實檢驗;培養對悲情營銷的批判思維,警惕那些刻意營造的“苦難敘事”;掌握必要的核實技能,遇到金錢往來務必多方驗證。社會各界亦需形成合力——平臺方應加強可疑賬號監管,執法部門需加大對新型詐騙的打擊力度,媒體要繼續扮演好反詐宣傳的角色。
李曉東的遭遇猶如一面鏡子,照見了當下反詐形勢的復雜性與緊迫性,它提醒我們,防騙并非一勞永逸,而是一場需要持續學習、保持警惕的持久戰。在詐騙手段不斷升級的時代,我們既要筑牢技術的防火墻,更要修建心理的防波堤。當每個人都能從這“滑了個大稽”的事件中汲取教訓,提升識騙防騙的免疫力,這張覆蓋全社會的安全網才能真正堅不可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