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湖晚報)
轉自:南湖晚報
![]()
圖片由AI生成
N晚報記者 竺軍偉
打開手機微信,進入“烏鎮管家”小程序,填寫姓名、手機號等簡單的個人信息,定位小區所在位置,通過大數據迅速補全年齡、性別、家庭住址等信息……短短3分鐘,在烏鎮管家社會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沈雨瀟的幫助下,今年剛退休的烏鎮居民魏利群阿姨就成為了一名在冊“管家”。“以前聽幾個老姐妹講,成為志愿者要填寫很多張紙,很麻煩,沒想到現在這么便捷。”
“我從小生活在烏鎮,對烏鎮的角角落落都很熟悉,身邊也有很多老鄰居、老同事在做志愿者,我就想著向他們學習,做一名志愿者,給外地游客指指路,他們有困難的時候幫幫忙,挺有意思的。”魏利群說,于是她跟以前的老同事打聽起做“烏鎮管家”的申報流程,結果人家告訴她,一個“烏鎮管家”小程序就能全搞定,超簡單。
“這個小程序是我們在智慧互聯網加持下打造的‘烏鎮管家’4.0版的一個核心智慧平臺。”沈雨瀟說,2015年至今的10年間,“烏鎮管家”從以群眾線下自發參與為主的1.0版,“線上+線下”警社聯動的2.0版,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全面介入、數字手段全面應用的3.0版,發展到“黨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志愿者”融合、AI管家智能服務的4.0版,AI賦能讓基層治理變得越來越智慧、越來越高效。
“苕溪新村市河入口處,有人車分流欄桿歪斜了,來處理一下。”烏鎮居民陳哲峰是一名“管家”,前幾天,他在路過苕溪新村時看到了這一情況,立即通過“烏鎮管家”小程序的“一鍵上報”板塊發布現場照,并簡單描述了現場情況進行上傳,經烏鎮管家社會服務中心研判后,把此事件派單至村鎮建設管理服務中心進行處理。很快,這一情況就整改完畢。
“整改效率太高了。”陳哲峰感慨地說,在以往,他們遇到道路使用年限較長有破損、大風天戶外廣告被吹歪等基礎設施的小瑕疵時,需要上報烏鎮管家社會服務中心,中心核實后再協調相關部門去處理,中間所有程序都要人工操作,耗時又耗力。如今,通過“烏鎮管家”小程序,一切都變得無比順暢和快捷。
前幾天,在烏鎮新華路的“標榜時尚造型”理發室,“管家”陳小寶阿姨抽空理了個發。理完后,陳小寶點開“烏鎮管家”小程序,用“平安幣”支付了理發的錢。“在‘烏鎮管家’小程序上,‘平安幣’自動結算,而且很多地方都能用,讓我們做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更高了。”
“‘平安幣’也是‘烏鎮管家’小程序的一個重要板塊。”沈雨瀟說,2020年,“烏鎮管家”開始采用積分兌換機制,志愿服務達到一定時長就可以獲得積分,可以用來兌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當時的積分通過紙質記分冊記錄。
“烏鎮管家”小程序推出后,“管家”們只要在現場活動開始和結束時簽到打卡,小程序就能自動換算成“平安幣”,積分還可以在不少面館、理發店消費,這種即時、透明、多元的數字化回饋,極大地提高了志愿者黏性,形成了奉獻—積分—激勵—再奉獻的良性循環。
在烏鎮,4600多位“管家”的辛勤付出,讓居民與游客的生活變得無比舒心和愜意。而AI的智慧加持,則讓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