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濱體社區的網格員清點“積分貨架”的物資
“110個積分,兌換了一桶油、一袋米!”67歲的趙大爺用自己的積分,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兌換了一些生活用品。這些積分,是他參與志愿服務積攢的。為激發居民的志愿服務熱情,今年我市多個社區推行了“志愿服務時長量化為積分”的模式,實現“服務有記錄、付出有回報”,為基層治理匯聚起更大能量。
服務換積分
在興華街道濱體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內,文件柜中放著一摞紅色的“積分存折”。社區的志愿者人手一本,每次參與志愿服務,都能換成積分,記錄在本子上。
社區規定了“打分”標準: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滿1小時可獲得3分;為社區公益課授課一次可獲得5分;成功調解鄰里糾紛一次可獲得8分;幫助居民維修家電可獲得3分……
68歲的王大江住在恒大濱河左岸小區,以前在單位干后勤,擅長水電維修。退休后,他經常幫助鄰居修電器,后來加入了社區志愿者隊伍,從此開始“接單”。居民有啥需要維修,在網格群求助,網格員將情況轉發至“幫幫團”微信群,王師傅會第一時間提供維修服務。
自從推行積分制度后,他每次完成服務,會在“存折”上做個記錄。10月底,陳大爺的收音機壞了,鼓搗半天沒聲音。王師傅與網格員任雪純一起入戶,忙活了1個小時,順利排除故障。這次,他的存折上新添了3個積分,已累積達到98分。
積分作用大
小井峪街道的藍山社區也在推行志愿服務換積分的激勵模式,每次服務完,在微信小程序上“打卡”,按“干活時長+難度”算分。
67歲的張永和是一名退伍老兵,長期熱心公益,每天檢查院里有沒有“飛線”充電情況,每周3次跟著網格員劉梅霞清理樓道雜物,每個月固定給幾位行動不便的老黨員送學。小程序上顯示,他已經獲得了156個積分,遙遙領先。
這些積分能干啥?藍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專門開設了“積分超市”,里面有米面油、衛生紙、洗衣粉等40余種生活用品,都能用積分兌換。而且,社區與轄區的機構、商鋪合作,居民可以用積分兌換理發、康養等服務,還能在超市、五金店購物時享受優惠。
濱體社區也設有一個“積分貨架”,上面擺放著各種生活用品,積分累積到一定數量后,隨時可來兌換生活用品。
付出被肯定
65歲的岳紅英住在萬科藍山小區,與另外3位老鄰居成立了“銀發互助隊”,經常陪獨居老人聊天、查安全、代買藥,還幫著調解鄰里矛盾。她說:“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雖然不是為了回報,但積分兌換的形式讓我感受到了付出被肯定,更加有獲得感和成就感。”
藍山社區黨委書記盧小平表示,推行積分兌換,目的是鼓勵更多居民參與到社區志愿服務中來,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提高社區治理能力。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很明顯,更多居民從“旁觀者”變身“參與者”,把社區“公家事”當成了“自家事”。
在濱體社區,志愿者隊伍從最初的30余人壯大到300人。曾經無人問津的衛生死角,現在有居民主動認領維護;社區的文體活動,從策劃到執行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鄰里間的矛盾,也常有“和事佬”出面調解。濱體社區黨委書記李福林說:“這個變化,除了人們服務意識的提高,也有‘積分制’帶來的好處。”
社區巧用“小積分”,悄然激活了居民自我管理、參與公共事務的內生動力,凝聚起基層治理的“向心力”,一幅“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共享”的治理圖景正徐徐展開。記者 李濤 文/攝
來源:太原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