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福州螺洲鎮吳石將軍故居前舉行了一場意義特殊的拜謁活動。王碧奎夫人的胞侄、堂侄等親屬,在倉山區城門鎮龍江村委員會代表及石步王氏宗親的陪同下,手持標明身份的橫幅與村旗,以隆重的儀式感表達對先輩的追思。
![]()
這次拜謁,牌位上寫得清楚,王碧奎夫人,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龍江村,老口頭叫城門石步,族譜往上翻,是石步王氏的后人,和螺洲鎮吳厝村出來的吳石將軍,老鄉,一家人的口述早就對過,誰去問都是這一套話,留在紙上也留在人心里,研究這段歷史的人手里又多了一把抓得住的東西。
![]()
吳石的身世,從閩侯螺洲走出來,1894年生人,讀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去日本陸軍大學再深造,回頭看他在軍中一路往上走,戰場上會打,部署會看,抗戰那些硬仗里都有他的影子,老同僚提起他用的是干凈利落四個字,時間往后推,國民黨那攤子風氣不對,他心里有桿秤,上海那邊的聯系,何遂、何康父子牽線,他把門推開,1947年開始遞東西,線接得穩,不響聲,在解放戰爭里打的那些仗,他手里有國民黨江防兵力的圖,有核心材料,往前送,渡江的節奏就有了標尺,福州的局面也被穩住,他又把一批國防部的絕密檔案留在大陸,紙沒有丟,文脈沒有斷,城里沒有被炮火反復卷,1949年,他帶著王碧奎,抱著小的,兩個大的留在這邊,船起錨,去臺灣繼續藏身。
![]()
到臺北,他表面身份抬得高,做到了國防部參謀次長,抬頭看是燈火明亮的辦公室,轉身就是一條看不見的線,他把點點滴滴往回來引,島上的工作就能鋪開,局面后來變了,蔡孝乾這條線斷得突然,人被拿住后出了口,1950年3月他被帶走,鐵門后面日子難過,身上扛著打,左眼廢了,字一句也沒亂過,6月10日,馬場町那塊地,和朱楓、陳寶倉、聶曦一起走完最后一程,消息傳過海,周恩來總理叮囑把家里人安頓好,后事要細,骨灰這件事磨了很久,族里人冒著風險把骨灰領回,先在臺北郊外寺廟安放,三十多年沒動過,九十年代初,何康夫人繆希霞出力跑手續,1994年,和早些年在美國離世的王碧奎合葬進北京福田公墓,石碑立好,人心安定。
![]()
王碧奎這一生,站在丈夫身后,也站在自己腳跟上,婚后到處搬,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把家里照住,去臺灣那趟,她點頭就走,兩個大的留在大陸,小的牽在手里,路上不說難,吳石犧牲,她自己也被關過,出來后有人盯著,她不躲,靠給人縫縫補補,漿洗衣物,把孩子拉扯大,后來去美國投靠兒子,年紀上來了,身子骨不比從前,走在異鄉,她嘴里說的愿望簡單,回去,和他合葬,1994年,幼子吳健成把骨灰帶回,和吳石同穴,石板下一家團圓,這件心事落下句點。
![]()
這兩年,電視劇沉默的榮耀上了熒屏,名字被反復提起,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這些人的經歷被更多人知道,腳步聲去了幾個地方,北京的吳石夫婦墓地,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福州的吳石故居,花一束束放下,照片一張張留存,王碧奎娘家人的這次拜謁,放在這個背景里看,不是單一的家族禮數,是把“她從哪里來”這件事說完整,把地圖上的一個點接回到人群里,讓這段記憶有了落腳,有溫度也有邊界,名字不再漂浮。
![]()
這次拜謁,看起來是確認籍貫與血脈,往里看是把一條長線接起來,從吳石的選擇與付出,到王碧奎在風雨中的相伴與擔當,到今天后輩站在碑前找回來路,這一前一后拼成一幅畫,有信念,有代價,有交接,歷史不是空話,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具體的時刻做的具體的決定,每補上一處細節,碑下的人能安穩些,留下的人也能走得更穩,功績在紙上,精神在人心里,家人承受過什么,付出過什么,這些事會被一代代說下去,時間走遠,字跡不會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