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研究所對近2000家公司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經濟沒有出現好轉跡象。工業領域的形勢尤其嚴峻。這種悲觀情緒很可能會持續到明年。
超過三分之一的公司計劃明年裁員
德國經濟正面臨又一個艱難的年份。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發布的一項最新經濟調查顯示,德國企業情緒或經濟出現好轉的跡象并不明顯。
36%的公司計劃明年裁員,而只有18%的公司打算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工業領域的形勢尤為黯淡:41%的受訪工業企業計劃裁員,而只有約七分之一的企業打算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IW的調查結果與上周Ifo發布的最新商業景氣指數的數據相悖。Ifo的經濟指數顯示,人們對經濟(尤其是工業)的信心正在緩慢增長。
IW調查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企業評估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經濟研究人員稱,樂觀情緒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巴伐利亞州,那里許多企業預計2026年產量將有所增長。然而,在德國其他地區,悲觀情緒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東北部:該地區近一半的企業預計產量將下降,而只有17%的企業預計業務會有所改善。
![]()
明年的經濟最多只能實現微弱增長
在經歷了兩年經濟增長停滯之后,德國政府和經濟研究機構預計今年最多只能實現微弱增長。德國的經濟產值(GDO)繼春季下滑之后,在第三季度陷入停滯。
德國政府預計來年GDP增長率為1.3%。這一增長預計主要得益于政府在基礎設施、氣候保護和國防方面數十億歐元的支出。鑒于能源價格和稅收相對較高,以及社會保障繳款不斷增加。商業協會呼吁進行根本性的結構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預測,德國經濟2026年的增長率僅為0.9%。
根據IW的一項調查,企業界對2026年經濟出現復蘇的預期并不看好。在接受調查的近2000家公司中,雖然有四分之一預計2026年的產量或業務活動將高于2025年,但近三分之一的公司預計會出現下滑。
工業領域的低迷形勢也尤為嚴峻。調查顯示,來年的生產預期依然承壓。德國經濟研究所(IW)指出,貿易沖突、地緣政治動蕩以及由此導致的全球經濟疲軟,對德國工業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響。
原材料和供應再次面臨威脅,加上能源、監管和勞動力成本高企導致競爭力下降,這些因素將加劇上述困境。
私營服務提供商對來年也持悲觀態度。相比之下,建筑行業的經營狀況已顯著改善。
行業投資危機
持續的危機也對投資產生了影響。據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數據顯示,33%的企業計劃明年削減投資預算,而只有23%的企業計劃增加預算。德國工業領域長期存在的投資危機尤其可能進一步惡化,給工業基礎帶來更大壓力。
德國政府已出臺稅收減免措施,旨在鼓勵企業增加投資。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