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全運會女子雙人10米跳臺決賽中,全紅嬋和王偉瑩拿到冠軍,她們的總分是235.86分,領先陳芋汐和掌敏潔0.9分,這是全紅嬋時隔183天首次參加正式比賽,她在今年5月因傷病和身體發育原因缺席世錦賽,9月還進入暨南大學學習,那段時間全紅嬋體型發生變化,網上很多人用“像伍佰”這樣的說法評價她,這些話聽起來讓人不太舒服。
![]()
她現在確實沒有以前那么瘦了,肚子上面也長了一些肉,衣服穿在身上顯得有點緊,可是她跳起來的高度還是一樣,入水的水花依舊很小。很多人覺得跳水運動員必須特別瘦,其實這項運動不光要看輕巧,爆發力和身體的穩定性更加重要。她的骨架大是天生遺傳的,再加上現在正處在青春期身體發育的階段,體重增加一點很正常。陳若琳和伏明霞當年也不是那種皮包骨的身材,照樣能夠拿到金牌。
![]()
有人說陳若琳不敢參加單人項目,是擔心輸掉比賽,其實這個說法不對,她的腳踝舊傷一直沒有完全恢復,隊醫也建議她不要冒險上場,單人跳水這項運動對動作穩定性要求很高,對心理承受能力和身體狀態也是很大考驗,陳若琳選擇暫時不參賽,是為了把運動生涯延續得更久,劉詩雯在東京奧運會退出比賽,張繼科后來減少參加單打賽事,都是出于同樣的考慮,運動員需要在關鍵時刻保護自己,這絕不是逃避責任。
![]()
第二跳時,這位選手和搭檔的動作出現不同步,但兩組的最終得分都顯示為37.2分,有人立刻質疑裁判偏袒東道主隊伍,實際上跳水評分涉及多個方面,包括動作難度、完成質量和同步協調,還要去掉最高分與最低分再計算平均值,一個動作的細微偏差不會直接改變整體結果,2016年里約奧運會也有過類似情形,國際泳聯隨后發布說明澄清,表明不存在偏袒情況。
![]()
從數據上看,去年世錦賽女子跳臺選手的平均BMI在18.5到20.3之間,全紅嬋雖然沒有公布具體數值,但應該比平均略高一些,這在青春期屬于正常現象,國家體育總局在2023年也發布文件,要求訓練應以身體功能為基礎、不能強行控制體重,強調不要強迫運動員節食,必須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
從2021年奧運奪冠到現在,不過四年時間,這位運動員當初憑借天賦和努力迅速走紅,如今正逐漸轉型為成熟的職業選手,公眾應當調整對她的期待,她不是供人觀賞的偶像,而是一位在賽場上拼搏、經歷傷病、不斷成長的運動員,人們不應只關注她的身材變化,而要看到她在空中翻騰時展現的控制能力,那才是真正的實力所在。
網絡上的那些嘲諷聲音,聽起來熱鬧得很,實際上沒什么意義,這位運動員站上跳臺的時候,就已經取得勝利,無論別人怎么議論,她繼續堅持跳水,繼續努力奮斗,這就足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