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開始威脅上了,美財長貝森特真是一天一個說法。
“若中國在稀土出口上改變態度,美國將隨時準備動手。”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日在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時這樣表態。這番關稅威脅與其在吉隆坡中美經貿磋商中的承諾形成鮮明對比。
![]()
而就在幾天前,中美雙方還宣布達成協議,中國將暫停實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一年,同時終止對美國芯片公司英偉達和高通的反壟斷調查。
而美方則承諾暫停對華部分關稅措施。然而,協議墨跡未干,美國財長卻已轉身發出威脅。
簡單來說, 貝森特財長近期的言論充滿了矛盾。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他自信地表示:“美國將在兩年內找到中國稀土金屬供應源的替代 方案。”
![]()
他甚至還斷言,中國對美國稀土金屬領域的影響不會超過12至24個月。
然而,在另一些場合,他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威脅稱如果中國繼續阻止稀土出口,美國可能會對華加征關稅。
這種自相矛盾的表態背后,實際便是美國在面對中國稀土主導地位時的戰略困境。連貝森特自己道出了美方的兩難處境:“我們并不想與中國斷絕關系,但我們需要降低風險。”
![]()
能讓貝森特如此在意,還得是稀土拿捏了美國,稀土元素由15種鑭系元素以及鈧和釔組成,它們并不稀缺,但卻因為共同出現且難以分離和提純而顯得珍貴。
每種稀土元素都具有獨特的磁性、光學或電子特性,使其在民用和軍事技術領域變得不可或缺。
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并非偶然。數據顯示,中國不僅控制了稀土礦產資源,更掌握了全球92%的稀土冶煉分離產能。
![]()
在技術方面,美國的稀土提純純度只能達到99.5%,而中國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99.9999%的純度,且成本比美國低60%。
更為關鍵的是,美國F-35戰機、核潛艇等關鍵武器裝備所需的重稀土100%依賴中國供應。這種依賴并非短時間內能夠解決,它深深根植于整個稀土產業鏈的結構之中。
所以面對美國的壓力,中國并未被動應對。今年10月,中國商務部連續發布三道公告,對稀土材料實施全面管控。
![]()
這些限制不僅涉及原礦,還包括加工設備、磁體制造和回收技術,在這些領域中國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
中國效仿美國采用了“外國直接產品規則”模式,規定外國生產商使用中國原產材料、設備或加工技術需要獲得許可。
而這些規定還限制中國人員向國外提供采礦、加工或磁體制造現場服務。
![]()
另外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其他國家建立獨立稀土供應鏈的難度。中國從簡單的稀土資源出口國,轉變為全球稀土價值鏈的主導者,這一轉變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實際上美國并非沒有意識到稀土依賴的風險。近年來,華盛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美國與日本簽署了550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與澳大利亞共同投資85億美元建廠,并積極與韓國、越南等國家接洽。
![]()
更有甚者,美國讓國防部掏出4億美元,直接入股美國最大稀土生產商。
這些努力的效果卻相當有限。日本擁有稀土分離技術但缺乏資源;澳大利亞有礦產資源但環保成本是中國的4倍。
越南稀土儲量被下調到全球第六,且缺乏綠色開采技術。
![]()
重建完整的稀土產業鏈需要10-20年時間和2500億美元投入,這一現實使得美國在短期內難以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而面對美國的威脅,中國表現出顯著的戰略定力。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貝森特的言論時表示:“對話和合作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威脅和施壓無助于問題的解決。”
中方的冷靜回應建立在對稀土產業現實的清晰認識上。中國不僅擁有稀土資源,更掌握著先進的分離技術和完整的產業鏈條。這種優勢不是簡單地通過投資或政治壓力就能夠復制的。
![]()
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優勢是數十年技術積累和產業發展的結果。
美國加州芒廷帕斯礦開采的稀土精礦,不得不以低價賣給中國,加工成磁體后再以高價買回去,這一事實充分說明了中國在稀土產業鏈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現實是,美國在稀土供應鏈上陷入了一個難以自救的循環:它既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又不得不面對重建產業鏈需要10-20年和2500億美元投入的冷酷現實。
![]()
而中國,已從單純的資源出口國轉變為全球稀土價值鏈的主導者。所以貝森特的威脅言論,更像是一場政治秀,演給國內觀眾看的戲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