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伊朗媒體報道,在美國2025年6月用巨型鉆地彈(MOP,每枚重約13.6噸、單價超350萬美元)空襲納坦茲、福爾多等伊朗核設施后,伊朗加速導彈部隊軍事化,為彈道導彈配備新型鉆地彈頭,可摧毀地下加固目標。這標志著伊朗軍事打擊能力的重大提升,從“區(qū)域拒止”轉向精準打擊地下設施,以威懾美以等空中力量占優(yōu)的對手,重塑中東力量平衡。
![]()
伊朗鉆地彈頭技術
鉆地掩體爆破彈頭靠超密外殼、延遲引信和聚焦炸藥,觸地后引爆產生地震沖擊波,摧毀地下建筑,區(qū)別于傳統(tǒng)炸藥。伊朗此技術依托冶金、推進劑等領域進步,核心裝備是“霍拉姆沙赫爾-5”導彈——其技術源自朝鮮BM-25,射程1.2萬公里(可覆蓋美本土),配2噸鉆地彈頭,速度16馬赫,圓概率誤差低于10米,伊朗稱其破壞力超美GBU-57。其前身“霍拉姆沙赫爾-4”(2023年公布)射程2000公里,現伊朗正為導彈改裝“串聯(lián)鉆地彈頭”,先破外層結構、再內爆毀結構。此外,2024年測試的“法塔赫-2”高超音速飛行器、“埃瑪德”導彈也擬整合該技術,并融入俄國“空隙感應引信”設計。2025年底,衛(wèi)星已確認伊朗在西部地下發(fā)射設施(如皮蘭沙赫爾網絡)測試升級彈頭。
![]()
佐爾法加爾彈道導彈
技術與工業(yè)實力
研發(fā)鉆地掩體爆破彈頭需掌握材料科學與抗沖擊氣動學。伊朗以德黑蘭、伊斯法罕等地設施為核心,突破高強度合金鋼、貧鈾復合材料技術,可承受10000倍重力沖擊。“霍拉姆沙赫爾-5”彈頭用鎢強化鋼,耐1500°C高溫,適配現有機動發(fā)射車,制導結合慣性導航與北斗、格洛納斯衛(wèi)星,抗干擾且精度高。不過,液體燃料導彈在發(fā)射前的加注作業(yè)耗時較長,易被探測,固體燃料導彈載彈量不足,伊朗正研發(fā)混合推進技術,2025年導彈研發(fā)投入超12億美元,并同步研發(fā)超高性能混凝土建防御掩體,降低對外國技術依賴。
![]()
伊朗導彈計劃歷程
伊朗導彈研發(fā)始于兩伊戰(zhàn)爭(1980-1988),最初靠朝鮮技術支持,1990年代推出“沙哈布”系列中程導彈(射程2000公里)。2009年“塞吉爾-2”(固體燃料)、2010年“齊亞姆-1”(液體燃料)導彈縮短發(fā)射時間。2015年伊核協(xié)議未限制導彈研發(fā),伊朗持續(xù)推進技術,2023年推出“法塔赫-1”高超音速導彈。2025年伊朗現役導彈超3000枚,含“法塔赫-110”“埃瑪德”等,部分經實戰(zhàn)檢驗。但2025年6月美空襲暴露其地下設施脆弱性,伊朗遂加速反掩體技術研發(fā)。
戰(zhàn)略影響
對地區(qū)而言,以色列(依賴地下核反應堆、指揮掩體)、沙特(有美支持的導彈發(fā)射井)面臨新風險。以色列加速研發(fā)“箭-4”防御系統(tǒng),擬購更重型美鉆地彈;伊朗曾用導彈襲擊美駐伊拉克、卡塔爾基地,示強對等升級。對全球,“霍拉姆沙赫爾-5”使伊朗成“全球彈道導彈大國”,挑戰(zhàn)美反導系統(tǒng);印巴或加速導彈研發(fā),加劇南亞競賽。東盟國家擔憂波斯灣動蕩推高油價(或超150美元/桶),引發(fā)通脹。此外,俄羅斯可能向伊朗共享高超音速技術,俄以導彈技術換伊朗無人機,重塑全球防務合作格局。
伊朗此舉開啟地下戰(zhàn)爭新時代,戰(zhàn)略威懾聚焦“地下打擊能力”,但測試不透明或引發(fā)誤判,也使核談判更復雜,可能觸發(fā)地區(qū)軍備競賽。其經驗顯示,即便受制裁,技術創(chuàng)新仍能改變軍事平衡,對印太地區(qū)能源安全、防務計劃均有深遠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