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在無數國人的精神深處,曾長久縈繞著一個詞——“道歉”。它承載了太多情感的重量與道義的期待,然而至今,我們仍未從那個應說之人嘴中聽到真正有分量的表達。
3
時至今日,中國社會的情緒圖譜已然悄然改寫。這并非遺忘的開始,也絕非對過往苦難的輕慢,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覺醒與價值重構。我們正以一種更為成熟、堅定的姿態,重新定義尊嚴的來源。
![]()
4
過去,日本是否正式道歉,幾乎成為中國民眾衡量其歷史態度的核心標尺。那份執念,源于民族創傷的記憶,也映射出一個曾經積弱國家對公正與承認的深切渴求。
5
如今,公眾輿論的焦點已發生根本性轉移。普通百姓對此議題的關注,不再是情緒主導的持續追問,而是呈現出一種冷靜疏離的趨勢——這種降溫不是冷漠,而是自信升騰后的自然沉淀。
![]()
6
日本的故意“遺忘”
7
不妨將“道歉”視作一種特殊的外交資產,一種象征性的支付手段。
8
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期望日本能通過這一“貨幣”償還歷史債務,填補道義虧空。
9
可問題在于,這種本應莊重稀缺的“貨幣”,因發行方長期言行脫節、反復無常,早已陷入嚴重的信用危機,淪為貶值劇烈的“軟通貨”。
10
的確,日本政府曾在特定時刻開出過這張“支票”。
11
從村山富市首相于“8·15”紀念日首次明確承認侵略并致歉起,諸如“深刻反省”、“痛感責任”等措辭便頻繁出現在官方聲明之中。
12
這些話語一度令人動容,仿佛歷史的裂痕終于迎來彌合的曙光。
![]()
13
但現實迅速擊碎了這份幻象。那些看似誠懇的表態,如同無法兌付的票據,在時間面前暴露出了空洞本質。
14
一面是外交場合的溫文爾雅,一面卻是政要年復一年踏入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
15
這樣的行為,無異于在尚未愈合的民族傷口上反復摩擦,甚至注入毒液。
![]()
16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種“道歉”的內在根基正在加速瓦解。
17
在日本國內,年輕一代對戰爭歷史的認知日益模糊,許多人將其視為遙遠故事,缺乏切身關聯。
18
歷史記憶的鏈條出現斷裂,集體良知的傳承機制趨于失效。
![]()
19
口頭上的“反省”始終未能轉化為行動中的自我約束。
20
無論是在東海海域強化軍事部署,還是在南海爭端中推波助瀾,抑或在臺海局勢中頻頻釋放錯誤信號,都清楚表明:那些所謂的歉意,不過是精心包裝的外交話術,服務于短期利益的政治表演。
21
當承諾與實踐長期背離,當“道歉”成為可隨意啟用又隨時收回的工具,其國家信譽便被不斷透支。
22
對于中國而言,這種失去真實價值的“外交幣種”,早已從值得期待的補償,蛻變為無需回應的雜音。
![]()
23
中國思想轉變
24
真正推動這場變革的核心動力,并非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是中國人自身心態的根本性躍遷。
25
我們不再執著于索取一句形式化的“對不起”,是因為我們擁有了比任何言語都更具說服力的東西——源自國家實力的強大底氣。
26
回望來路,當年對“道歉”的強烈訴求,本質上是一個弱勢時代下的心理補償機制。
![]()
27
彼時的中國,尚處于追趕者的角色,綜合國力薄弱,國際話語權有限。在這種背景下,尋求道德層面的正義確認,成為維系民族尊嚴的重要方式。
28
“道歉”因而被賦予儀式意義,仿佛是弱者從強者那里爭取到的一點精神平權。
![]()
29
而今天,這一切已成為歷史。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所積累的發展成果,徹底重塑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30
我們的GDP穩居全球第二,高鐵網絡縱橫萬里,5G技術領先世界;“天問”探火、“北斗”組網、“奮斗者”號深海巡航,一項項科技突破彰顯大國實力。
![]()
31
國家尊嚴的坐標系已經遷移。它不再依賴他人的評價或承認,而是建立在堅實的經濟基礎、尖端的科技創新和強大的國防力量之上。
32
真正的尊重,從來不會來自憐憫或悔恨,只會源于不可撼動的實力所帶來的敬畏。
![]()
33
這種由內而生的自信,在新生代群體中體現得尤為鮮明。
34
當代青年關注的是人工智能前沿、芯片自主研發、碳中和戰略推進,他們思考的是如何讓中國在全球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35
歷史傷痛并未淡去,但他們選擇不沉溺其中,而是將其轉化為奮進的動力。
![]()
36
另一種銘記
37
放棄索要道歉,并不等于放下記憶。
38
恰恰相反,真正的銘記,是從被動承受走向主動轉化的過程。
39
我們拒絕讓歷史成為拖累前行的沉重包袱,而是努力將其淬煉為驅動民族復興的戰略資源。
![]()
40
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國家公祭日的鐘聲準時響起;每至9月18日,全國多地警報長鳴,提醒國人勿忘國恥。
41
這些莊嚴肅穆的儀式,延續著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構筑起不可斷裂的精神防線。
![]()
42
但它們的意義早已超越哀悼本身。
43
其深層目的,不是為了煽動仇恨,也不是博取同情,而是為了讓“落后就要挨打”這一血淚教訓,深深鐫刻進每一代中國人的意識底層。
![]()
44
這段記憶,已融入國家發展的基因序列,成為推動科技進步、產業升級、軍事現代化的強大驅動力。
45
它時刻警示我們:和平需要實力守護,尊嚴必須靠自己贏得。
46
唯有強大,才能避免悲劇重演;唯有自強,方可掌握命運航向。
![]()
47
我們也在國際舞臺上善用這段歷史敘事。
48
它不再是訴苦的文本,而是一種明確劃界的戰略工具。
49
當日本在安全政策上出現右傾化傾向,或在領土問題上采取挑釁舉動時,我們可以理性援引歷史經驗,向東京傳遞清晰信號,同時也向國際社會闡明中國的底線所在。
![]()
50
真正的勝利,從不是逼迫對手低頭認錯,而是讓他在面對你時,因實力差距而心生忌憚,因格局變化而不得不調整姿態。
51
當中國的崛起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當我們在全球治理、經貿合作、科技合作等領域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日本那句遲來的“道歉”,自然失去了原有的象征意義。
![]()
52
我們的視野,早已越過舊日恩怨,投向星辰大海般的未來圖景。
53
當前的核心使命,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與未來主權完整。
54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使任何抱持錯誤歷史觀、企圖挑戰地區穩定的行為體,都清楚知曉其冒險行徑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55
我們不再糾纏于一個符號化的回應,因為我們正在用實際行動構建一個更具影響力的現實秩序。
![]()
56
結語
57
中國持續向前的腳步,本身就是對那段屈辱歲月最有力的回答。
58
未來的中日關系走向,不會由一句虛浮的“對不起”決定,而將由兩國的實力對比、利益博弈以及亞太地區權力結構的演變所共同塑造。
59
推動構建一個由中國積極參與、更加平衡合理的區域新秩序,才是我們的戰略目標。
60
當那一天真正到來時,我們無需任何人的懺悔與致歉。
61
因為全世界都將見證:一個歷經滄桑的文明古國,憑借自身的奮斗與智慧,重新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奪回了屬于自己的榮耀與尊嚴。
62
信源:
63
1.觀察者網
64
2.極目新聞
![]()
65
6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