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學者項飚曾提起過一個社會學概念,叫作“消失的附近”。現代社會中,人們逐漸失去對“附近”的感知與參與,轉而關注“自我”與“遙遠的世界”。“附近”即是生活的起點,也是理解世界的支點。它是情感支持的來源,提供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同時也是文化多樣性的保留地,留存記憶,復興生活。
在2025年廣州圖書館聯合廣州廣播電視臺主辦的WE紀錄征集活動之中,主題設定為“生活進行時”,旨在讓創作者發現身邊之事,以影像為工具,尋找自我,尋找“附近”。很榮幸,受邀擔任2025WE紀錄征片的終審評委。用有限的時間,觀看了具有充滿創造力、題材和內容都十分驚艷的影像作品。在觀看以后,也有了屬于我自己的獨家記憶。最后選出的十部紀錄短片,雖然和我心中的十佳有所不同,但是,我依然能夠看到每一部作品身上的優秀品質。這些作品,充滿著時代精神的捕捉,人文關懷的深度,有些影像也正嘗試紀實之外的美學探索。
![]()
紀錄片《大廠四棟》截圖
我獨獨鐘愛的一部作品是《35+,人生中場》,作為一名和拍攝對象差不多年齡的中年人,我在拍攝對象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種感同身受,讓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紀錄片的魅力,而拍攝對象身上散發的力量,也感染到了我。觀看《鐘鼓樓》的時候,我幾度落淚,在片中觀眾沒有看到刻意的悲情敘事,反而在平時的記錄之中,從拍攝對象的身上,感受到一種面對困難,迸發出的生命力量,這也感染到了我。
其他的作品中,有關于家庭記憶的《遠水戒不了近渴》《明天不再播出》,關于孤獨家庭的《地上鐵》,關于鄉村精神生活的《山·羊》,關于青春殘酷物語的《仍然燦爛》等等。這些內容拍攝于廣闊的地域,每個拍攝對象的近況也各不相同,但每一位創作者都是在真誠的記錄,讓人感受到生命和影像的溫度。也祝賀和祝福每一位創作者,WE紀錄的獲得多榮譽不是終點,而是夢想的起點。
![]()
《地上鐵》劇照
同時,也特別感謝廣州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不僅舉辦了WE紀錄的征集活動,還推出了WE紀錄創作訓練營,從選題調研到創作傳播,從影像美學再到聲音設計,對立志制作優秀紀錄片的創作者們進行高效合理的訓練,令每一位參與者都受益匪淺。
在十佳作品中,看到“附近”生活 | 我的WE紀錄評審札記
作者、編輯:張勞動
《35+人生中場》
![]()
紀錄片《35+,人生中場》,作為中年人的我,對兩位拍攝對象的生活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它以冷峻的鏡頭語言,通過個體命運折射時代變革。影片并未給出“大團圓”結局,但你并未從拍攝對象身上感受到沮喪,而是要向前的努力的狀態,人生中場并未結束,這場生存戰爭具有長期性。這種“未完成態”的敘事,恰恰是紀錄片最深刻的地方——它拒絕提供廉價的解決方案,而是逼迫我們直面一個殘酷的現實:在35+的年齡節點上,所謂的“危機”可能只是人生新賽道的發令槍。
《遠水解不了近渴》
![]()
通過展現作者(既是創作者也是參與者)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與沖突,深刻探討了現代家庭中代際觀念差異、職業選擇自由與個人價值實現等議題。這種探討不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通過場景再現和人物訪談,讓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導演所面臨的困境和內心的掙扎。這種敘事手法使得影片更加貼近現實,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私影像。
《鐘鼓樓》
![]()
“鐘鼓樓”不僅是地理坐標,還是王偉的謀生之地,更是時代變遷的隱喻載體。當王偉一家蝸居在醫院附近的福利機構時,鏡頭多次掃過鐘鼓樓的飛檐與紅墻,這些建筑元素與醫院走廊的消毒水味、福利院的簡陋床鋪形成鮮明對比。
王偉的形象是影片的核心敘事動力。在生存與情感的雙重擠壓下,王偉選擇了默默承受,這種“無聲的父愛”比任何宣言都更具震撼力。影片采用克制的手持鏡頭,避免煽情配樂,敘事更具線性邏輯,通過“求醫-謀生-危機-突破”的四幕劇結構也十分清晰。在片中,王偉一家人在絕境之中的堅持,讓人看到人性的溫度與生存的智慧。
《悠然見南山》
![]()
“南山”既是項目的名字,也是一種隱士的態度,拍攝對象在學校里搭建了一個世外桃源,大隱隱于市。
影片通過多線敘事,構建了立體的人物群像。在視覺風格上融合了紀實與詩意。校園場景采用自然光拍攝,突出封控期間的壓抑感。這部紀錄片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了一段特殊的校園記憶,更在于它捕捉到了年輕一代在理想與現實夾縫中的生存智慧:他們不再追求宏大的敘事,而是通過微小的行動,在“城市的荒漠”中開辟出一片片精神的綠洲。這種“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姿態,或許正是后疫情時代最珍貴的生命力。
《明天不再播出》
![]()
在家庭錄像素材拼湊童年記憶的過程中,紀錄片揭示了時間對個體身份的消解與重構——那些被遺忘的快樂片段,既是物理空間中的物質遺存,更是心理層面的自我重構。觀眾收獲的不僅是對個人歷史的回望,更是一種跨越代際的情感共鳴。
《一席之地》
![]()
不在于物理空間的占有,而在于通過自我實現獲得的精神主權。詩歌之于拍攝對象,是情感表達的工具,同時也是為生存斗爭的武器。
《地上鐵》
![]()
影片采用“個體敘事”與“群體困境”雙線并行的結構,將孤獨癥兒童的故事置于更廣闊的社會語境中,他們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在學校生活中,在音樂的世界里。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人生的軌道上,孩子們并不孤單,始終有愛的伴隨。 ?
《大廠四棟》
![]()
以平實而深刻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城市邊緣地帶的生存圖景,它不只是一處地理空間的變遷記錄,更是對社會結構、人文溫度的細膩洞察。
《山·羊》
![]()
《山·羊》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了一個農婦的寫作人生,更在于它提供了觀察中國鄉土社會精神重建的獨特視角。文學成為個體突破生存桎梏、重構生命意義的出口,人物故事完整,自述內容簡潔,不錯的紀錄短片。
《仍然燦爛》
![]()
宛如一場青春殘酷物語,以少年肖玉博“出走-回歸”的軌跡為敘事脈絡,在城中村逼仄而混沌的褶皺中,層層揭開關于教育公平、階層壁壘與個體覺醒的沉重叩問。
創作者運用大量紀實跟拍鏡頭,細膩呈現了肖玉博與爺爺奶奶蝸居在出租屋的瑣碎日常。想到那句直擊靈魂的詰問:“父母生育孩子時,可曾問過孩子是否愿意來到這世間?”在親情斷裂的縫隙中,肖玉博如同飄零的孤葉,既找不到歸屬,也尋不到方向。他的迷茫,表面看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實則是系統性困境投射在個體身上的陰影。
更令人心驚的是,肖玉博的朋友們——那些同樣被命運拋入城中村角落的少年們,正以各自的方式“活著”:有人在KTV的霓虹燈下當服務員,用酒精與喧囂麻痹青春;有人在酒吧的暗影里穿梭,將未來押注在短暫的歡愉上……
這些場景交織成一幅當代中國底層青少年的生存圖譜,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放棄了學業,轉而選擇一種“即時滿足”的生存策略——不是不知道教育的意義,而是在現實的擠壓下,連“等待”的資格都被剝奪。
觀眾選擇獎《回到我身邊》
![]()
在衰老、孤獨與沉默的圍困下,拍攝對象完成了一場關于親情、責任與自我救贖的深刻叩問。在阿爾茨海默癥的陰影下,時間或許會帶走記憶,但愛永遠會在遺忘的盡頭。
![]()
![]()
![]()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