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師范大學一則將體測成績與畢業證直接掛鉤的通知,在校園內外激起了千層浪。這一紙規定,讓眾多原本專注于論文與求職的大四學子瞬間“炸了鍋”。免修體育課已一年有余,臨到畢業卻突遇體測“攔路”,學生們的不滿與困惑可想而知。這一事件,如同一面鏡子,不僅映照出當代大學生體質的隱憂,更折射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長期面臨的困境與爭議:體測,究竟是為學生長遠健康著想的“剛需”,還是已然成為壓垮“脆皮大學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脆皮大學生”——這個在網絡間不脛而走的自嘲式稱謂,形象地勾勒出部分青年學子身體狀況的尷尬。他們戲謔跑完八百米后“七竅流血”,形容體測過程是“垂死掙扎”。這些看似夸張的調侃背后,實則隱藏著不容忽視的現實。當青年肥胖率、脊柱側彎、視力不良等問題日益低齡化且普遍化,當不少學生進入缺乏強制體育課程的大三、大四后,運動量驟減,我們不得不追問:究竟有多少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正被困于一副副虛弱、亞健康的“皮囊”之中?
![]()
體測標準本身,也時常被推至風口浪尖。例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曾因男生3000米跑16分30秒的及格線,被輿論質疑“接近專業運動員水準”。然而,另一邊廂,云南省推出的“身體倍兒棒”證書及云南大學“體測不合格不留畢業生登記表”、“80分以上由黨委書記親自頒獎”的硬核規定,又展現出地方與高校試圖強力破局的決心。這種政策上的“冰火兩重天”,既讓人覺得有些“魔幻現實”,也深刻反映了各方在如何有效提升學生體質這一問題上,尚未形成清晰、統一且科學共識的現狀。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將體測與畢業掛鉤引發的爭議,其核心癥結往往并非標準絕對的高低,而是長期缺乏系統性、持續性體育鍛煉所必然付出的代價。高校學業壓力、電子設備的侵蝕、靜態生活方式的盛行,共同導致了學生身體機能的“用進廢退”。體測,在此情境下,更像是一次遲來的“體質審計”,它無情地揭示了平日疏于運動的“欠賬”,因而才顯得如此面目可憎,令人“頭皮發麻”。
![]()
那么,體測的真正意義應當何在?它不應異化為畢業路上的“攔路虎”,憑借一紙突襲式命令制造恐慌與不公;而應成為喚醒健康意識的“敲門磚”,引導學生走向積極人生的催化劑。先賢所言“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至今仍振聾發聵。運動,絕非可有可無的“自選項”,而是關乎一生幸福與成就的“必答題”;健康,更是不容掛科、必須修滿學分的“終身課”。擁有強健的體魄,方能承載遠大的理想,抵御生活的風雨,到那時,許多無謂的焦慮或許便能煙消云散。
基于此,筆者認為,體測作為督促學生關注身心健康的舉措,其初衷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優良的初衷需要科學的路徑與人性化的管理來實現。
![]()
首先,政策的出臺必須具有前瞻性與穩定性。 類似與畢業掛鉤的重要決策,應至少提前一學年,甚至從學生入學之初就明確告知,使其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規劃與鍛煉。這種“提前量”不僅能緩解學生的突擊壓力,更能將體育鍛煉內化為大學生活的常態,從“要我練”轉變為“我要練”,從而真正實現增強體質的目標。
其次,體測標準的制定需兼顧科學性與個體差異性。 高校在強化體育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考量學生的興趣愛好、身體基礎條件乃至特定健康狀況。避免“一刀切”的粗暴模式,探索建立更加多元、包容的評價體系。例如,在保證基本運動量達標的前提下,提供多種運動項目供學生選擇,或為有特殊情況的學生設立科學合理的免測、緩測或替代性方案。
![]()
歸根結底,我們的目標不應僅僅是讓學生在體測中“過關”,而是要通過系統的體育教育、豐富的校園體育活動以及合理的激勵機制,培養他們終身運動的習慣和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只有當運動成為如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的需求,當健康的體魄與充盈的精神成為青年普遍自覺的追求,體測才能真正回歸其“健康體檢”與“積極引導”的本位,而不至于淪為一場場臨陣磨槍的“噩夢”與無奈的吐槽。
讓體測成為健康的起點,而非畢業的終點,這需要學校更精心的制度設計,也需要每一位學子對自身身體發自內心的珍視與投入。前路漫漫,唯有將“運動是必答題,健康是必修課”的理念深植于心、踐之于行,方能讓青春的翅膀不再因體質的孱弱而沉重,讓每一個年輕的生命都能以最昂揚的姿態,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