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世間萬物,皆有定數。福祿如同井水,取之不盡只是假象,若日日汲取而不知回填,終有一日會見底。古人常說"福盡災來,祿盡人亡",并非危言聳聽,而是在提醒世人:凡事都有限度,過猶不及。
人生在世,最怕的不是沒有福氣,而是有了福氣卻不知珍惜,揮霍無度。
![]()
? 福報如水,用盡則枯
《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福報從何而來?來自祖輩的積德,來自自身的修為,來自天地的眷顧。但很多人誤以為福氣是取之不盡的寶藏,于是肆意揮霍,貪圖享樂,最終落得一貧如洗。
想起明朝萬歷年間的嚴嵩,位極人臣,富可敵國。他把持朝政二十余年,搜刮民脂民膏,家中珍寶堆積如山。府邸之奢華,連皇宮也望塵莫及。他以為自己的權勢永不褪色,福祿永世長存。
然而天道循環,報應不爽。嚴嵩失勢后,家產被抄,兒子被斬,自己活到八十七歲,最終竟在破廟中餓死。昔日榮華如夢一場,晚景凄涼令人唏噓。
![]()
這便是"福盡災來"的真實寫照。
福報就像是一個賬戶,你可以支取,但不能透支。有些人年輕時便享盡榮華,中年后卻諸事不順,晚年更是凄慘潦倒,根本原因就在于:福報提前用盡了。
《菜根譚》中說得好:"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懂得為自己留余地的人,才能走得長遠。
? 祿位有限,過則必覆
《淮南子》有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世間的官位、權勢、名聲,都是有天花板的。一個人的福祿承載是有限的,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反而會成為災禍的引子。
唐朝宰相李林甫,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排除異己,結黨營私,將朝政玩弄于股掌之間。表面看來風光無限,實則已經福祿過盛,超出了他命格所能承載的范圍。
![]()
果不其然,李林甫死后不久,家族便遭到清算,子孫被流放,家產被沒收,甚至連他的墳墓都被掘開,尸骨也難得安寧。
這便是"祿盡人亡"的警示。
許多人追逐權位,以為站得越高就越安全。殊不知高處不勝寒,位高則任重,福薄承重則易傾。一個人的德行撐不起他的位置時,那個位置就會成為他的墳墓。
《論語》有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位置,不要貪圖不屬于自己的福祿。安分守己,知足常樂,才是長久之道。
有些人明明只有三分才干,卻想坐十分的位子;明明只有五分福氣,卻想享十分的榮華。這種錯位,注定不會長久。
? 惜福積德,方能綿長
《了凡四訓》中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惜福、積福、培福。他們不會因為擁有而驕奢淫逸,反而會更加謹慎小心,懂得感恩和回饋。
春秋時期的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后,功成名就,本可享盡榮華。但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果斷急流勇退,攜西施泛舟五湖,經商致富,三次散盡家財救濟鄉鄰,最終得以善終,被后世尊為"商圣"。
![]()
范蠡的智慧在于:他懂得福祿的邊界,知道何時該進,何時該退。他不貪戀權位,不揮霍福報,反而通過散財積德,為自己和子孫積累更多的福報。
這便是"惜福者福長"的道理。
反觀那些揮霍福報的人,他們或許一時風光,但終究如煙花絢爛后的冷寂。而那些懂得惜福的人,雖然看似平淡,卻能細水長流,福澤綿長。
《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想要福祿長久,不能只靠享用,更要靠修德。德行深厚了,才能承載更大的福報;心存敬畏了,才不會揮霍福氣。
惜福,就是吃飯不浪費,穿衣不奢華,待人不刻薄。積德,就是多行善事,少造惡業,心存慈悲。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實則是在為自己的福報賬戶儲值。
《道德經》又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福盡災來,祿盡人亡,這八個字道出了天道運行的規律。世人都該明白:福祿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與自己的德行相匹配。
那些看似擁有一切的人,如果不懂珍惜,揮霍無度,終會落得一場空。而那些懂得惜福積德的人,即便暫時清貧,也能逐漸轉運,福澤綿長。
![]()
人生如同走鋼絲,需要平衡。福來了要感恩,禍來了要反思。不貪不爭,不驕不躁,保持一顆平常心,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記住:福報是有限的,要惜福;祿位是有度的,要知足。懂得這一點,人生才能行穩致遠,善始善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