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韓國廣播公司(KBS)推出了一部現象級紀錄片——《洞察:人才戰爭》,聚焦中韓兩國在“培養人才”上的巨大差異。
紀錄片一經播出,播放量火速突破百萬。以韓國的人口基數來看,這幾乎稱得上是“全民討論級”的爆款。
![]()
節目共分兩集:
第一集叫《中國,癡迷于工科》,聚焦中國的DeepSeek、無人機、機器人等高科技成果,以及那些推動技術革新的理工科青年。
在中國,社會與教育體系長期重視理工科培養。小學生立志當工程師是件讓父母驕傲的事,中學有各類科技課程與競賽選拔機制。
進入大學后,學工科的學生無論選擇科研、創業還是就業,都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高薪機會。
![]()
第二集名為《韓國,癡迷于醫學院》,視角轉向韓國社會。與中國學生“為工科瘋狂”不同,韓國最頂尖的學生幾乎清一色擠向醫學專業。
經濟危機后,韓國就業市場波動頻繁,醫生成為唯一穩定且高薪的職業。數據顯示,韓國醫生的平均年薪超過3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50萬元),而IT工程師的收入通常不到其四分之一。
于是,醫學專業成了“香餑餑”,理工科反倒無人問津。許多理工生甚至選擇退學復讀,只為再搏一次醫學院的入場券。
![]()
紀錄片播出后,韓國民眾的反應幾乎是一片嘩然。評論區高贊留言寫道:“我從沒看過這么悲傷的紀錄片。”
中國的現實讓他們震驚,而韓國的現狀更讓他們心痛。
更諷刺的是,熟悉中國的韓國專家也感到意外:“原來韓國普通民眾竟然對中國了解這么少。”那些早已是全球共識的事實,在他們看來似乎是第一次“被揭示”。
中國學生“工科熱”
在杭州的一處學區房里,鄭彥允一家已經為孩子教育扎根三年。
這位小學三年級的小男孩熱愛數學與物理,父母不僅支持,還特地給他報名了計算機編程課程。他多次在比賽中獲獎,還喜歡自己動手發明“小裝置”,比如自動澆花器。
![]()
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代碼師,也就是工程師。父母對此十分自豪,因為他們知道,與AI相關的領域正是未來的黃金賽道。
鄭彥允的理想,部分源于對梁文鋒的崇拜。他因創建出震驚全球的DeepSeek模型,成為中國AI領域的代表人物。
![]()
梁文鋒畢業于浙江大學,并是該校竺可楨學院的一員。該學院專注培養創新型理工人才。學生大一就會經過嚴格篩選,獲得創業、科研的雙重支持。
浙江大學周邊的科技園區更是創業者的天堂。畢業生可直接與投資人對接,獲得啟動資金。這里孵化出多個創新項目——AI智能眼鏡、機器人系統等,極大激發了青年科研熱情。
![]()
類似的“精英培養機制”在頂尖高校并不罕見。北大有“圖靈班”,清華有“姚班”,導師均為世界級科學家。
數據顯示,全球頂尖AI研究者中,近一半來自中國。中國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已經進入系統化、早期化、精英化階段。
如今,亮相春晚的機器人、銷往數十國的機器狗、無人駕駛汽車背后,幾乎都能看到工科出身的年輕面孔。
![]()
韓國學生“醫學院執念”
去年韓國高考,一名叫徐章(音譯)的學生以滿分成績考入大學。他喜歡數學與編程,原本夢想成為軟件工程師,選擇了計算機工程系。
結果,他的選擇竟登上熱搜——因為在韓國主流觀念中,“成績好就該去醫學院”。
親友紛紛勸他“別浪費分數”,連父母都感到惋惜:“至少報個醫學系試試看嘛。”
![]()
如今在韓國,精英學生幾乎清一色涌向醫學院。理工科則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甚至有人調侃:“沒考上醫學院,才去工學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理工科在韓國曾風光無限。那是國家大力扶持科技產業的年代,半導體、電子、通信技術讓韓國躋身工業強國。
但經濟危機的沖擊讓局勢急轉直下。企業裁員潮頻發,科研崗位銳減,唯有醫生依然穩坐高薪寶座。
![]()
醫生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生活穩定,逐漸成為家長與學生心中最理想的職業。
如今的韓國教育,從小學階段就開始為“考醫”鋪路。孩子要參加智力測試、特訓班,目標只有一個——進入醫學院。
韓國的“內卷”已深入骨髓。小學學完初中課程,初中啃完高中教材,高考前已反復刷完十遍試卷。學生的學習時間由自習室全程監管,不按時離開會立刻通知家長。
結果是——全國高考排名前20的專業,清一色為醫學類。
![]()
韓國三大名校(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的理科招生中,約有42%的學生最終放棄注冊,轉而復讀報醫。
首爾大學工學院院長坦言:每年錄取850人,畢業卻不到750人,退學人數逐年攀升。
而少數堅持理工路線的人,也往往選擇出國深造并留在海外。
韓國民眾震驚了
紀錄片上線后,韓國輿論幾乎炸鍋。評論區一片哀嘆:
“中國孩子長大想當科學家,韓國孩子只想住在能看到樂天世界的地
方。”(首爾繁華的地方)
“(韓國)最聰明的人都在給人打皮膚激光。”
“這紀錄片太恐怖了
,所有政府官員必須看。”
![]()
韓國主流媒體也開始密集討論。專家直言:
“中國已經結束追趕,甚至開始反超。”
“韓國真正有競爭力的領域越來越少。”
“未來或許該考慮去中國留學了。”
連節目主持人都當場破防。首爾大學工學院院長面對提問,只能無奈回應:“我不得不同意,這種情況確實令人遺憾。”
![]()
而熟悉中國現狀的專家表示,韓國民眾的“震驚”其實暴露了他們的信息滯后。中國的科技崛起,全球早已有目共睹,只是他們直到現在才真正意識到。
說到底,紀錄片刺痛韓國社會的根本原因 , 還是 科學技術是國家發展的關鍵。 任何時候,唯有擁有核心技術才能不斷發展下去。
圖片及信息來源: 非注明原創均來自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絡留言,會立即刪除。
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和圖片等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完全真實性,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非獲授權不可使用本公眾號的內容,違者需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本公眾號不對文中出現的所有第三方廣告,以及發布的所有廣告負有任何責任。
Sources of pictures and information: All non-watermarked or specified are from the Internet
Disclaimer: The articles and pictures published on this official account are for the purpose of disseminating beneficial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and do not mean agreeing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ing the complet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 and do not make any guarantees about their scientificity and seriousness. Other media, networks or individuals are not allowed to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official account without authorisation, and those who violate it shall bear legal responsibilities such as copyright. This official account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ll third-party advertisements appearing in the article, as well as all advertisements publishe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