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您最近膝蓋還疼嗎?”在骨科門診,醫生這樣問正在候診的68歲張大爺。
其實在社區健身廣場,張大爺可是出了名的“運動達人”,每天晚飯后繃緊神經,帶著老伴兒繞操場快步走一小時,偶爾還會和朋友們去小區新裝的健身器材上來一組“深蹲競賽”。
可最近,他發現自己上下樓梯時膝蓋隱隱作痛,甚至夜里翻身都覺不舒服。鄰居勸他:“活動太好了,怎么反而疼上了?”
![]()
這讓張大爺心里一陣委屈:不是都說運動養生強身健體嗎,難道自己做錯了?
其實,像張大爺這樣的困惑,在中老年群體中并不少見,有時候,“錯誤的運動方式”,正在讓好端端的膝蓋受苦。
究竟是哪兩種運動方式,連骨科醫生看了也要皺眉?下面詳細解讀,尤其第二個,很多人都在堅持,你中招了嗎?
膝蓋是人體承重最大的關節之一,被稱作“身體的減震器”。
據《中華骨科雜志》數據,成年人每走一步,膝關節要承受自身2~4倍的體重壓力。椎間盤、軟骨、韌帶,長年累月下來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磨損。適當鍛煉無疑有益健康,但若運動方式不對,反而會加速膝關節損傷。
![]()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2018年臨床統計顯示,中老年人膝關節損傷接診量,超64%與不當運動相關,其中常見的“傷膝運動”,包括深蹲與過度快走。
誤區一:深蹲、負重蹲,真的健康嗎?
不少社區健身器材的“深蹲架”,常有大爺大媽成群“練腿”,以為能強化下肢。但實際上,深蹲時膝關節壓力可達體重7倍以上,尤其下蹲過深,容易造成膝蓋軟骨反復摩擦、損傷。
英美《運動損傷學》研究明確,60歲以上做過深蹲動作的老人,出現膝關節髕骨軟化風險增加36%。長期堅持這類動作,很可能適得其反,讓膝蓋不堪重負。
![]()
誤區二:長距離快步走、暴走族,“走得多就是好”嗎?
許多人受“多動多健康”觀念影響,每日爭當“步數冠軍”。
但研究發現,膝關節理想承壓步數一般控制在6000步/日左右,超9000步/日膝關節異常檢出率上升19.8%。尤其是追求速度,步幅過大、步速驟快,會讓沖擊力激增,軟組織極易疲勞、發炎,間接加速膝關節老化。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2022年骨科門診回訪數據中,“暴走族型膝關節痛”患者就地增長31.4%。
![]()
第一種負面影響——膝關節軟骨磨損明顯加速
持續過度深蹲、暴走,會使膝關節軟骨發生微小裂痕。短期內可表現為酸脹、疼痛,久而久之甚至出現“咔嚓”響、積液,嚴重時形成骨關節炎,不僅影響日常行走,長期還會限制獨立生活能力。
據中華骨科協會數據,膝關節炎在中老年人發病已近30%,且逐年上升。
第二種負面影響——關節液分泌變少,滑膜炎風險升高
膝關節中的滑液是天然“潤滑油”。高強度快走、過度彎屈,會讓滑液加速喪失,滑膜組織頻繁拉扯極易水腫、發炎。
滑膜炎表現為腫脹、劇痛,嚴重時甚至“寸步難行”,需要專業醫療干預。
![]()
第三種負面影響——下肢力量失衡,越練膝蓋越虛
科學運動不等于“猛練下肢”。過度依賴單一形式(如深蹲/快走),小腿、股四頭肌發展失衡,膝部難以有效穩定,反而加快退化速度。
一項涉及21023人次的《中老年運動習慣與膝蓋健康回訪調查》顯示,長期單一運動的人,膝關節疼痛風險提升約18%。
建議1:適量漸進,運動以“微熱、微汗”為最佳標準
每日運動步數建議6000步-8000步為宜,感覺輕松微喘但還能輕松交談為佳,避免急劇加量和暴力深蹲。
![]()
建議2:選擇膝蓋友好型運動
膝關節最喜歡的是游泳、平地騎行、慢速太極等對膝蓋沖擊小的方式。游泳時水的浮力大大降低關節承重,是中老年人膝蓋康復的“黃金運動”。若有膝蓋不適,可嘗試每周2-3次,每次30分鐘即可。
建議3:有癥狀立即調整,不盲目比拼“步數毅力”
出現膝痛、卡咯響、晨僵或腫脹時,切忌忍著堅持,應立即減少或暫停相關運動,必要時尋求專業就診,排查關節炎、滑膜損傷等。長期管理應結合醫囑、適度功能鍛煉與營養調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