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叔今年58歲,是家里遠近聞名的“健康達人”。退休后,他格外重視養生,聽說“補鈣防骨松”,便買了各類鈣片,每天堅持服用。一開始,他確實覺得腿腳有力、睡眠改善。可沒想到,三年后的一次體檢,卻讓他傻了眼,B超報告顯示:他竟然得了腎結石。
張大叔一頭霧水:“我明明在補健康,怎么補出毛病了?”醫生直接搖頭嘆氣:“這樣的錯誤,太常見,但你犯了3個關鍵點!”飲食補鈣本無錯,為什么好心辦壞事?
![]()
三大誤區,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隱患?又該如何科學補鈣,而不“補”出問題?到底哪些細節才真正關乎健康?
特別多的中老年朋友,都和張大叔一樣熱衷補鈣:據中國營養學會調查,≥55歲人群鈣補充率高達40%以上。補鈣確實有益,比如骨質疏松發病風險可降低約33%(中華預防醫學會數據)。近年來多項研究發現,長期過量補充鈣劑,與腎結石風險增加相關。
哈佛醫學院2021年在《NEJM》上發布的一項12萬人隊列研究顯示,鈣補充劑服用人群的腎結石發病率比未補鈣者高出21.5%。為什么?
原理很直接,多余的鈣鹽會隨尿液經腎臟排出,和尿中的草酸結合,極易形成結石。特別是水攝入不足或同時高鹽飲食時,風險進一步增加。
補鈣還涉及吸收、利用等全鏈條。只吃鈣片,忽略維生素D獲得,體內鈣無法有效吸收,一部分鈣滯留腎臟,結石隱患自然高于正常水平。國內某三甲醫院數據顯示,單獨靠鈣片補充,吸收效率僅37%,而“鈣+維生素D”聯合補充,效率可提升至78%以上。
補鈣方式錯誤,時間一久,不止腎結石,還有高血鈣、心臟負擔等健康風險。張大叔“補”出的問題,其實有跡可循:
腎結石形成:鈣片攝入長期超標,很容易讓鈣—草酸鹽結晶形成結石。協和醫院泌尿外科數據顯示,50歲以上補鈣相關結石占全部腎結石病例的24%。
消化功能紊亂:多項流行病學分析顯示,40%長期大量鈣片使用者,會出現腹脹、便秘等消化道不適。
心腦血管風險上升:近5年《中國臨床醫學雜志》多中心匯總發現,高劑量鈣補充與冠心病事件風險提高12%-18%相關,尤其未同時補充維生素D者風險更高。
![]()
除了上面這些,盲目補鈣還可能導致“代謝性堿中毒”,加重骨關節疼痛。最危險的是,很多人早期癥狀非常隱匿,誤以為“身體反應好”,實則健康已亮紅燈。
誤區一:補鈣不問劑量,‘多多益善’。
很多人隨意加量、飯后再吃一片,甚至疊加多種品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日鈣攝入不宜超過1200mg;而我國居民膳食調查顯示,95%中老年人每日實際攝入已接近推薦線,額外補得太多,反而危險。
誤區二:單補鈣、不曬太陽,忽略維生素D。
只是口服鈣片,卻不增加曬太陽、魚肝油等維生素D來源,導致吸收率低,不僅不防骨松,反而讓代謝負擔全部壓在腎臟、膀胱。
![]()
誤區三:補鈣不控鹽,飲水量少。
高鹽飲食、少喝水,促使尿鈣排泄激增,更易結石。中華營養學會提醒:每日鈉鹽攝入不超6g,飲水不少于1500ml。
如何做到既補鈣又不傷身?權威營養專家總結出三條“黃金準則”:
飲食為主,藥補為輔。
多吃牛奶、酸奶、豆制品、綠葉菜等高鈣食物。每日一盒牛奶(約250ml),可提供250mg優質鈣源,是最理想的吸收渠道。
補鈣要“藥食兩手抓”,搭配維生素D和合理運動。
建議每周曬太陽3-5次(每次20~30分鐘),或補充魚肝油,維生素D可將鈣吸收率提升至60%以上。加上適量散步、伸展運動,有助鈣質“進骨頭”。
![]()
喝夠水,控鹽,定期監測。
日常要控制鹽分,多喝白開水。每年做一次腎臟及血鈣檢測,發現問題早干預、早調理。
我們經常忽略的一點:任何保健品都不能一味加量。健康是科學生活的結果,只有把握用量、配合飲食,多維調理,才能真正“補對鈣”,護住骨骼,也守住腎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