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軍只是表面上不承認輸掉印巴空戰,實際已經開始病急亂投醫!為了反敗為勝,正在采取多種措施。
印度媒體《歐亞時報》在2025年11月1日報道,印度計劃購買法俄制造的遠程導彈,已確定的計劃為,法國的“流星”導彈、俄羅斯的R-37M導彈,再加上自主研發的“阿斯特拉”導彈,這將成為印度空軍未來遠程空戰的主要武器,這是誓要打敗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霹靂-15導彈,明確將中巴視為對手。
![]()
現代空戰格局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近距離空戰轉向超視距空戰,印巴空戰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印度空軍不想落后于人,自然需要先進的遠程空對空導彈,
印度首先把寶壓在了外購導彈上,畢竟自主研發這塊實在拿不出手。法國的"流星"導彈成了首個目標。
![]()
這款歐洲MBDA公司研制的超視距空空導彈,紙面參數確實亮眼:射程達200公里,采用沖壓式發動機,數據鏈加主動雷達制導,理論上能讓"陣風"戰機在安全距離發起攻擊。
印度空軍已經列裝了"陣風",自然要配套采購這款導彈,甚至計劃追加訂單。但問題是,在今年5月的印巴空戰中,掛載"流星"的"陣風"被擊落數架,卻沒有任何發射該導彈的證據。
![]()
為什么?因為"陣風"在巴基斯坦的體系化防空面前,根本沒機會進入導彈發射陣位。
更尷尬的是,"陣風"的武器系統高度封閉,除了"流星"幾乎無法使用其他型號的遠程導彈,印度增購這款導彈更像是被迫的"捆綁消費",而非主動的戰力提升。
![]()
眼看法國貨靠不住,印度又把目光轉向了俄羅斯的R-37M導彈。這款被吹成"超遠程殺器"的武器,射程超過300公里,還在俄烏戰爭中創造過217公里外擊落烏克蘭戰機的記錄。
印度空軍的俄制蘇-30MKI戰斗機要是能用上這款導彈,似乎就能在射程上壓過中巴的霹靂15。
![]()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R-37M是為俄羅斯本土戰機設計的,要整合到蘇-30MKI上需要解決復雜的火控系統兼容問題,這個過程沒個三五年根本完不成。
而且俄烏戰爭的實戰環境和印巴邊境完全不同,高海拔的克什米爾地區對導彈性能影響極大,巴基斯坦用霹靂15時就利用了高海拔阻力小的特點,打出了超過設計指標的射程,印度就敢保證R-37M在這種環境下還能保持217公里的擊殺記錄嗎?
![]()
更別說俄羅斯現在忙著應對俄烏沖突,武器交付優先級肯定向本國軍隊傾斜,印度就算下了訂單,猴年馬月才能拿到貨都是個未知數。
在外購的同時,印度也沒忘了喊"自主研發"的口號,這就是所謂的"阿斯特拉"導彈項目。
按照計劃,"阿斯特拉"Mk-2導彈要把射程從160公里提升到200公里以上,還要采購700枚裝備國產"光輝"戰斗機和蘇-30MKI;更厲害的"阿斯特拉"Mk-3型導彈,宣稱最大射程能達到340公里,簡直要"重新定義空戰格局"。
![]()
可喊了這么多年,這個項目連一枚量產的遠程空對空導彈都沒造出來。印度的軍工研發能力早就被外界看穿了,"光輝"戰機折騰了幾十年才勉強服役,性能還不如中巴的現役機型,現在又想在更復雜的導彈領域一步登天,這不是白日做夢嗎?
有消息說印度還在和以色列合作研發"天空之刺"導彈,射程號稱250公里,但同樣處于"尚沒完成研發"的狀態。這些畫餅式的研發計劃,不過是印度用來掩飾外購依賴的遮羞布罷了。
其實印度空軍最大的問題,根本不是導彈射程不夠,而是缺乏完整的作戰體系支援,這在今年5月的"朱砂"行動中暴露得淋漓盡致。當時印度為了打擊巴基斯坦的9個地面目標,出動了包括"陣風"、蘇-30、預警機在內的龐大機群,可保障力量卻嚴重不足。
![]()
他們的ERJ-145預警機是以色列雷達加自研指揮系統的拼湊貨,和"陣風"、蘇-30MKI之間只能靠電臺溝通,效率低得驚人,更別說實現"A射B導"的先進戰術了。
反觀巴基斯坦,正是靠著預警機與殲-10CE的高效數據鏈,才能在印度戰機返航的薄弱環節發起精準打擊。印度的掩護機群也嚴重不足,只安排了蘇-30和米格-29的兩個波次,等巴基斯坦反擊時,掩護機群早就到了返航時間,沒剩多少燃油和彈藥進行攔截。
這種情況下,就算印度戰機掛著射程300公里的導彈,也不過是沒頭的蒼蠅,根本找不到目標在哪,反而會成為對方體系下的活靶子。
![]()
更諷刺的是,印度似乎完全沒意識到體系的重要性,還在沿著"武器決定論"的老路狂奔。就在10月底,有消息稱印度國防部正與俄羅斯磋商,要花12億美元增購S-400防空系統的配套導彈,甚至還想引進更先進的S-500系統。
他們覺得靠這些先進武器就能彌補差距,卻忘了現代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不是單一武器的比拼。
中巴的霹靂15之所以厲害,不僅是因為導彈本身的性能,更重要的是有預警機、電子戰飛機、衛星導航等組成的完整體系支撐。
巴基斯坦能在克什米爾地區精準預判印度的打擊路線,利用霹靂15的射程優勢設伏,靠的就是對戰場信息的全面掌控。
而印度呢?連最基本的機群協同都做不好,作戰企圖早在復雜的異型機群轉場中暴露了,被巴方摸透了攻擊陣位和巡邏區,制定針對性反擊方案也就不足為奇了。
![]()
現在印度花大價錢搶購法俄導彈,就像一個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不去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反而迷信買更多的參考書就能提高成績。"流星"也好,R-37M也罷,這些導彈確實是好東西,但脫離了體系的支撐,再先進的武器也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
印巴空戰已經證明,單純以"陣風"或蘇-30MKI挑戰體系支援下的殲-10CE,無異于送死。
如果印度不能正視自己在預警指揮、電子對抗、數據鏈整合等方面的短板,繼續抱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就算買再多的遠程導彈,也不過是給對手增加更多的擊落記錄罷了。
現代空戰早已不是"誰的導彈打得遠誰就贏"的時代,體系的較量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這一點,印度恐怕還得花更多的"學費"才能明白。
參考資料:
流星、阿斯特拉、R-37M:印度空軍計劃如何在空空導彈技術領域超越東大和巴基斯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