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的報告,撕開了全球最昂貴武器升級項目的遮羞布:F-35戰斗機Block 4升級計劃總投資飆至165億美元,超支60億,交付時間比原計劃晚了五年,要拖到2031年才能完成。這場耗資巨大的現代化改造,如今成了暴露美國國防工業深層病灶的樣本,更牽一發而動全身,攪動著全球軍事合作的格局。
![]()
事實上,F-35項目之混亂,已是公開的秘密。就在去年,原定交付的110架F-35戰機竟無一按時履約,平均延期高達238天。令人咋舌的是,這與三年前區區16天的延誤形成了鮮明對比,延遲時間翻了近15倍。這背后,是超過4000個關鍵零部件的斷供,導致生產線不得不頻繁“等料停工”,產能嚴重受阻。
更令人費解的是,這種效率低下并未讓主要承包商付出應有的代價。洛克希德·馬丁與普惠公司,作為F-35的核心制造商,即便項目一再延期,卻依然能足額甚至超額領取進度費和獎勵費。這種“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激勵機制,就在制度層面為延誤提供了溫床,使得整個生產流程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而這種缺乏有效監管與問責的合同模式,不僅加劇了成本的膨脹,也侵蝕了整個國防工業的效率與信譽。
![]()
不過,F-35的升級困境,其根源往往深藏于更宏觀的全球地緣經濟變遷之中。以稀土為例,每架F-35戰機需要消耗417公斤的稀土元素,它們是雷達、電子戰系統、隱身涂層等關鍵組件不可或缺的材料。特別是鋱、鏑等重稀土,在制造永磁體方面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美國90%以上的稀土材料高度依賴進口,而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
去年中國實施稀土全鏈條出口管制后,美國本土稀土產業鏈的脆弱性瞬間暴露無遺。盡管美國本土擁有豐富的稀土礦藏,例如加州的礦山,但其精煉能力嚴重不足。這意味著,美國必須將原礦運往中國進行加工,再以高價進口成品。
![]()
一旦管制生效,這種不健康的依賴關系立刻導致生產線的“卡脖子”效應,直接將F-35的年產量從156架銳減至89架。F-35的“稀土困境”,正是全球供應鏈重構,特別是關鍵戰略資源自主化挑戰的一個生動縮影。它提醒著所有國家,在高度互聯的世界中,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的風險是巨大的。
除了供應鏈問題,F-35 Block 4升級還面臨著嚴峻的技術瓶頸。該升級項目涵蓋了75項改進,旨在將F-35打造成為一個真正的“空中作戰中樞”,包括全新的雷達系統和先進的數據共享能力。然而,所有這些宏偉目標的前提,是名為“技術更新3(TR-3)”的關鍵前置項目必須成功落地。
![]()
TR-3的核心任務是整合新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架構。但軟件集成問題,這個現代軍事項目中最常見的“攔路虎”,卻遲遲未能解決。這意味著,原計劃今年下線的、搭載TR-3技術的F-35戰機根本無法按時交付。雪上加霜的是,新的硬件設備需要更大的電力供應和更有效的冷卻系統,現有的普惠F135發動機已不堪重負。
然而,發動機的升級計劃卻要拖到2031年才能完成,這無疑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新系統需要發動機支持,但發動機升級滯后,導致新系統無法完全發揮效能,進而影響整個項目的進度。這種技術上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使得F-35的升級之路異常艱難。
![]()
F-35的升級延誤,在軍事戰略層面制造了一個日益擴大的“戰略空窗期”。Block 4升級原本被定位為在第六代戰機正式服役前的“過渡方案”,以確保美國及其盟友在未來空戰中能維持技術優勢。
但按照目前的進度,F-35的Block 4升級預計要到2031年才能完成,而美國的第六代戰機項目(如F-X或NGAD),例如我們推測的F-47,其首飛時間最早也要2028年。這意味著,F-35可能在六代機已經嶄露頭角后,才能達到其預期的完整戰斗力,這無疑將大大削弱其“過渡”的戰略價值。
更令人擔憂的是,關于NGAD六代機項目的審查和進展似乎也陷入了停滯,這進一步動搖了美國通過新一代戰機來彌補F-35缺陷的戰略構想。與此同時,地緣競爭對手如中俄,其先進戰機和防空系統卻在不斷升級。沒有Block 4升級的F-35,甚至無法兼容和掛載最新的空空導彈,其在面對潛在對手時的技術優勢正迅速被削弱,這直接加劇了美國及其盟友在未來沖突中的安全焦慮。
![]()
F-35升級的困境,其影響已遠遠超出了美國本土,正在對全球盟友體系產生深遠沖擊。波蘭等盟友的訂單延期半年以上,加拿大因成本飆升46%而被迫縮減采購量,德國、比利時等國也開始重新評估其F-35采購計劃。這些國家原本希望通過F-35提升其協同作戰能力,如今不僅作戰計劃被打亂,還面臨著維護和培訓成本的飆升。
更深層次的危機,是信任的 eroding。盟友們對美國能否按時交付高性能武器產生疑慮。同時,F-35“后門”爭議(美國可能通過遠程控制禁用盟友戰機)與供應鏈的不穩定性,正導致北約內部的軍事合作網絡出現松動。這種信任的裂痕,一旦蔓延,將對未來全球軍事同盟的穩固性構成嚴峻挑戰。
![]()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五角大樓并非無所作為。他們推出了《國防工業戰略實施計劃》,旨在增強供應鏈韌性,并計劃與盟友聯合生產武器。然而,重建一個足以支撐高科技武器制造的稀土產業鏈,至少需要8到10年的時間,這顯然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眼下,更現實的舉措是,美國政府正被迫縮減F-35的升級范圍,從原計劃的66項功能中,優先選取那些最關鍵、最迫切的功能進行升級。同時,他們也在試圖推動合同改革,取消那種讓承包商“躺著賺錢”的報酬機制,以期提高效率、控制成本。
![]()
所以說到底,這耗資165億美元的F-35升級滑鐵盧,本質上是美國國防工業“空心化”遭遇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必然結果。它不僅暴露了美國在先進制造業、關鍵戰略資源以及項目管理上的諸多短板,更預示著曾經由技術和盟友體系構建的空中霸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F-35的困境,絕非一個孤立的武器項目失敗,而是大國博弈進入深水區后,“內力”比拼的殘酷體現,它迫使我們去反思,一個國家的戰略安全,絕不僅僅取決于最先進的武器,更取決于其背后完整、自主且富有韌性的工業體系和戰略智慧。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