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國內游戲版號審批已步入常態化。在全球,中國游戲成為了文化出海的一張閃亮名片。
AI,無疑是這張名片的助推器。
“AI給游戲行業帶來的改變要領先于其他行業。”亞馬遜云科技中國區行業集群總經理李劍在Unite大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分享了一個觀察:過去幾年,游戲公司找我們,話題總圍繞如何更經濟地使用云服務、提升性能;現在,對話的重心幾乎完全轉向生成式AI。
![]()
亞馬遜云科技中國區行業集群總經理李劍
問題是,當AI變得即插即用,游戲產業的研發周期、出海路徑與增長模式都將被重寫。于是,摸索出海的游戲團隊,迎來了三道選擇題。
第一題:生產方式的選擇——擁抱“AI主導”,還是停留在“AI輔助”?
在游戲行業,AI的應用正呈現出兩階段特征。
第一階段是“打輔助”。最初,AI在游戲開發中的角色是打輔助,帶來的改變是降本增效,例如通過智能客服減少人工需求,或通過AI翻譯處理本地化文本。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當前已有62%的游戲工作室將AI技術應用于開發全流程,生成式AI更是幫助開發效率提升了30%。
但產業的目光早已越過這一階段,投向了第二階段——業務變革,即AI深度融入游戲核心玩法和業務流程。米哈游創始人蔡浩宇的首款AI游戲《星之低語》便是一個標志性事件,該項目是基于亞馬遜云科技打造。在這一階段,AI不再是輔助工具,而是關卡平衡、內容生成乃至核心體驗的一部分。
然而,從“降本增效”的階段到“業務變革”的階段,橫亙著一道巨大的“工程鴻溝”。
![]()
亞馬遜云科技中國區行業集群總經理李劍
李劍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核心:“并非所有游戲公司都像騰訊那樣,能夠擁有大量卓越的工程師和AI人才。對于中小型公司來說,他們普遍面臨的問題是,有好的想法,但缺乏將這些想法落地的工程化能力。”此外,從重發行模式轉向自研自發的游戲公司,也會遇到類似問題。
這正是云平臺與游戲引擎深度融合試圖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亞馬遜云科技在2025年推出的AI集成開發環境(IDE)“Kiro”,提出了一種名為“Spec-driven”(以需求為導向)的開發思路。
“以前我們都說用AI輔助開發,但現在有了Spec-driven之后,情況正好相反。”亞馬遜云科技游戲行業解決方案架構師總監黃卓斌在采訪中解釋道,“AI是核心的生成者,整個項目計劃和編碼工作都以AI為主導。而人類則負責提供需求、審核、決策和監督。”
這是一個開發思維的轉變。在“Spec-driven”模式下,產品或策劃的需求文檔成了新的“源代碼”,開發者的重心從逐行編碼,轉向了定義規范、審核AI產出并進行整合。
黃卓斌進一步舉例,這背后的Amazon Q Developer工具帶來了跨平臺能力,它集成了不同的插件,這些插件本身就帶有AI能力,能夠加速開發者的工作,甚至可以幫助開發者在不同編程語言間進行轉換,“以前可能需要專門招聘一個人寫Go語言,另一個人寫Java,現在AI工具就能幫開發者完成這項工作。”AI處理了原本需要多個技術棧工程師才能完成的工作,帶來了效率的提升。
與此同時,亞馬遜云科技的游戲托管服務Amazon GameLift Server和游戲智能體AI Bot服務作為首批合作伙伴入駐Unity中國資源商店。通過插件形式,將游戲后端服務與生成式AI能力無縫集成到團結引擎編輯器中,為開發者提供一站式開發體驗。
這無疑在重塑研發組織的重心:懂業務的設計師與懂AI提示工程的工程師,將成為新的核心組合。
對中國游戲公司而言,第一道選擇題已經擺在面前:是繼續將AI作為邊緣輔助工具,還是勇敢地擁抱“AI主導”的開發新范式,重構團隊與流程,從而在生產效率上實現代際超越?這不僅是技術路線的選擇,更是一場關乎組織文化與核心競爭力的深度變革。
第二題:出海路徑的選擇——是“摸著石頭過河”,還是信任“工程化平臺”?
“我接觸的很多中國游戲客戶,受國內用戶的付費習慣和游戲行業內卷的影響,他們認為,海外市場要么是必須拓展的地方,要么就是唯一深耕的地方。”李劍道出游戲產業共識。
然而,當出海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其隱藏的壁壘也愈發凸顯。這些壁壘遠不止服務器和帶寬,而是潛藏在法律法規、文化和市場認知中的巨大不確定性。
傳統的出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摸著石頭過河,每一次進入新市場都是一次高成本的試錯。但在生成式AI時代,這種模式的脆弱性被急劇放大。
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安全合規與文化風險的不可控性。黃卓斌采訪中直指這一困境:“AI本身具備很強的思考能力,各種基于AI開發的游戲(如NPC對話、劇情分支),不僅要解決最基本的翻譯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輸出的內容能否符合當地文化,是否會違反當地的文化理解,以及會不會冒犯到當地用戶,這是一個巨大挑戰。舉個例子,如果你的游戲要發行到中東地區,當地文化與中國文化必然存在差異。”。
對于大型游戲公司而言,它們可以組建專門的法務和本地化團隊,為每個市場建立知識庫。但對于中小型團隊,這種投入是難以承受的奢侈。如何控制一個被設計為“自由思考”的AI,避免它在全球多元文化環境中不“闖禍”?
亞馬遜云科技給出的答案,是將這種復雜的、基于經驗的風險管理,轉變為一項可被調用的“工程化風控”能力。其核心代表,便是亞馬遜云科技在Amazon Bedrock平臺中提供的“護欄”(Guardrails)功能。
“護欄”機制的精妙之處在于,它構建了一套“用AI治理AI”的現實路徑,通過兩個層面的過濾,將不可預測的風險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一是在輸入端,驗證玩家在游戲中輸入的文本、圖片是否合規;二是在輸出端,對大模型生成的回復進行再次審查,確保其不包含涉政、涉黃、涉暴等敏感內容。
李劍介紹,亞馬遜云科技服務全球游戲行業已有超過16年,打造了完整的游戲開發、運營、增長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且被全球90%以上大型游戲公司廣泛采用。此外,亞馬遜云科技擁有將近兩、三百名專業技術人員,包括:架構師團隊、原型開發團隊、AI Lab團隊、行業架構師團隊以及生成式AI的SSA團隊,可以協助游戲團隊實現工程化。
這些能力已得到實踐驗證。比如,擁有百萬玩家的在線射擊游戲《Apex Legend》通過GameLift Servers,僅用10天便完成了全球玩家流量切換;《猛獸派對》利用Amazon GameLift Server在全球9個區域同步上線,為玩家帶來了45毫秒的極致體驗,這也助力該游戲在Steam全球榜單位列第三,中國區排名第一。
因此,擺在游戲出海廠商面前的第二道選擇題,關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是繼續在每個新市場支付高昂的“學費”;還是選擇信任并擁抱一個“工程化”的平臺,將技術部署、合規風控和市場增長這些曾經的“黑箱”,變成可控、可計量的標準化能力?
第三題:生態位分工的選擇——追求“自研全棧”,還是成為“能力集成商”?
面對生產方式的變革與全球化路徑的重構,一個終極問題浮現:在AI時代,游戲公司第一步該從哪里入手,才能更快看到投資回報?
李劍給出了一套清晰的三步法:
第一步:選對場景,先攻“高成本、高可見”的環節。許多團隊會從能迅速顯效的方向切入,例如圖像生成與廣告素材生產。雖然頂級美術水準仍需打磨,但在不少品類中,AI已能承擔相當部分產出,從而顯著縮短制作周期、降低單件成本。隨著大模型價格的指數級下降,這些場景的投入產出比還在持續改善。
第二步:借力工程化,把不確定的人力研發投入轉為可預期的服務能力。對中小團隊而言,自行招聘三四人的小型研發組并不一定保證結果,但人力成本是剛性的。將一部分“底座工程”交給云平臺的專業團隊與工具鏈,讓內部團隊專注在玩法、敘事和運營策略上,往往更能提高整體ROI。
第三步:用AI驗證創意與市場。買量是游戲公司最大的成本之一,其效果往往如同“開盲盒”,如何實現最高的投資回報率?黃卓斌披露,已有客戶正在實踐一種全新的買量模式:通過AI模擬與評估模型來預估玩法受歡迎度或素材表現,再決定投放規模與節奏,將顯著減少試錯成本。這背后需要一整套復雜的數據管線、模型訓練和效果評估體系,而亞馬遜云科技正在將這種過去只有大廠才能構建的增長黑客能力,逐步產品化、服務化。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一家游戲公司,尤其是一家中小型游戲公司,如何獲得大廠級的AI能力?
對這個問題,亞馬遜云科技給出的答案,是把工程化經驗沉淀為可復用的行業資產,用標準化的方式承接中小團隊的共性訴求,再留出可裝修的空間以滿足差異化創新。拆解來看:
首先,在亞馬遜云科技的組織架構中,是按行業劃分的。這樣的好處在于,當接觸的客戶群體足夠多時,就能提煉出他們共性的需求。
其次,是由行業團隊將來自一線客戶的共性需求打磨成“Solution Assets(解決方案資產)”,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毛坯房”,這類資產通常已經覆蓋了70%~80%的關鍵能力與基礎功能,雖然未必是可直接投產的最終形態,但足以讓團隊快速起盤、驗證路徑。隨后,客戶可以依據自身業務做“裝修”,補齊剩余20%的差異化與品牌化需求。
這是一條在“自研全棧”與“能力集成商”之間的現實中道:平臺方不為每個客戶做全定制,但會把行業的成熟套路沉淀成可復制的底座;開發者不必從零搭建底層棧,也不必犧牲創意靈活性,而是將資源聚焦于離用戶價值最近的那一層。
李劍直言,這種分工在不同體量的公司上呈現出不同的依賴度:特別大的公司往往走在前面,對平臺的依賴較低;中型公司對平臺的依賴大約在30%~40%;小型團隊的依賴可能達到60%~70%。對后兩者而言,“毛坯房”模式是一條高性價比的“捷徑”,幫助他們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趕上生成式AI的時代紅利。
其底層邏輯,來自一條被亞馬遜云科技反復強調的企業文化準則——客戶至尚。李劍解釋說,亞馬遜云科技在產品路線上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至少90%的需求來源于客戶”,將真實的一線反饋作為產品演進的主要輸入。
綜合來看,第三道選擇題并非“非此即彼”。對多數中小團隊而言,更現實的答案是,把通用能力交給平臺,把差異化價值握在自己手里;用工程化方法縮短從創意到驗證的路徑,用場景導向的取舍最大化投資回報。這樣,才有機會在快速變革的AI時代,以可負擔的成本獲得“大廠級”的能力杠桿與增長速度。
誠然,游戲行業的新一輪競爭,可能不再是“誰先想到一個點子”,而是“誰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把想法跑過全球市場的篩子”。當AI能力從云端走進游戲引擎,這道題的答案正在被書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