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現在收場難了。
路透社最新的報道說,白宮準備救場,讓中國封裝工廠即將發貨。因為全球的汽車工廠,現在都非常擔心。
白宮這一步,不是給荷蘭撐腰,而是幫全球汽車廠商續命……而荷蘭,已經被自己的一紙命令困在了孤島上。
2025年9月底,荷蘭政府突然祭出一紙命令,動用國安法強行接管了一家中國企業在荷蘭的子公司——安世半導體。
這家公司早在2018年就被中國的聞泰科技正正規規收購,運營良好,連歐美媒體都看不下去。
那一天起,全球的芯片供應鏈,像是被狠狠踹了一腳,特別是汽車芯片,直接告急。
一輛電動車,少說也要用上800顆芯片,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安世。
它不是那種高調的巨頭,卻是車規級功率半導體的“隱形冠軍”。
可荷蘭政府可能以為,安世總部在我這兒,我說接管就能接得下來。
結果呢?中國東莞的那家核心封裝測試工廠,立馬停了貨。
接管?你接過去的是一個空殼子。
這不是口頭抗議,而是實打實的反制。
中國商務部立刻對安世荷蘭實施出口限制,東莞工廠暫停發貨,芯片半成品堆滿了倉庫,封裝測試一斷,荷蘭這邊連一顆能用的都造不出來。
安世在荷蘭的庫存最多撐兩個星期。
到了第三周,歐洲的汽車工廠開始停工,德國大眾、法國雷諾、荷蘭本土車廠全都中招。
大眾的高管直接放話:再不恢復出貨,就把產能轉移走。
這不是威脅,這是最后通牒。
安世這顆“心臟”一停,荷蘭的半導體產業鏈也跟著發燒。
最先中招的是ASML的供應商ASM International,訂單直接下滑60%,裁員、關廠,一個不落。
物流巨頭DSV也撐不住了,芯片不動,貨也運不出去,營收大跌、連鎖裁員。
更扎心的是,荷蘭一直引以為傲的“投資環境”,也塌了。
中國企業開始撤資,連德國西門子都悄悄把部分業務轉走。
搞個“接管令”,不但砸了芯片,還砸了“契約精神”那塊牌子。
最讓荷蘭政府難堪的,是它曾寄望的盟友:美國。
眼看歐洲車廠一個接一個停產,白宮坐不住了。
路透社最新消息說,美國財政部和商務部正協調放行中國工廠的部分芯片出貨,緩一緩全球汽車行業的壓力。
注意,這不是幫荷蘭找回控制權,也不是推翻中國的禁令,而是想辦法“通個氣”,讓汽車廠別全停了。
就在幾個月前,美國還信誓旦旦地推“50%穿透監管”,逼著荷蘭動手。
現在局面一塌糊涂,美國卻悄悄把那條規則暫停了,和中國在釜山談判時還“放寬部分出口限制”。
荷蘭特使跑到華盛頓,結果吃了閉門羹。
盟友變看客,荷蘭才真正感覺到,自己不是棋手,是棋子。
安世的問題沒解決,國內政治先亂了。
看守政府應對不力,政壇吵成一鍋粥,大選提前。極右翼趁火打劫,民眾焦慮,企業抱怨,媒體炮轟。
中國這邊也說得很清楚:要想恢復供貨,先把接管的控制權交還,并給出合理解釋。
聞泰科技態度也很明確,沒得談,恢復原管理團隊是底線。
荷蘭進退兩難,硬著頭皮運營安世,產不出芯片;真要低頭,又怕丟面子、傷主權。
而白宮這次放行中國芯片,也只是個“臨時止血貼”。
安世的客戶們早就在找替代供應商,市場份額正在慢慢流向別國。
ASML也不好過,失去中國市場后,新一代光刻機的研發計劃推遲了。
中國上海微電子等廠商趁機加速追趕。
荷蘭本想卡別人脖子,結果先卡了自己咽喉。
荷蘭這場操作,像極了一場搬石頭砸了自己腳的政治豪賭。
本想借美國的東風打出一記“技術封鎖”,結果卻變成一場多輸的災難劇。
這不是技術問題,是政治干預市場的惡果。
當你把產業鏈當成政治工具,最終失控的一定是你自己。
全球化的時代,供應鏈的任何一環都不是孤島。
荷蘭的今天,是對所有“選邊站”的國家最現實的提醒:別把政治當扳手,去擰經濟的螺絲。
收場,真的不容易了。
信息來源:法庭文件曝光:美國早就讓荷蘭“動手”觀察者網觀察者網官方澎湃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