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中美在韓國釜山舉行元首會晤,經貿合作成為會談核心議題之一,會后雙方共同宣布擴大農產品貿易規模,中方承諾在 2025 年第四季度新增采購 1200 萬噸美國大豆,采購金額預計達 60 億美元。
這一消息公布后,美國農業界迅速響應,市場普遍將其視為特朗普政府在經貿領域的 “階段性勝利”,然而隨著后續數據披露,這場 “美豆熱銷” 背后的復雜邏輯逐漸顯現,國際大豆貿易格局的重塑遠超表面的 “中美合作”。
![]()
同時美國財政狀況在此過程中率先出現預警信號,特朗普政府期待的 “貿易紅利” 未能如期對沖國內財政壓力,反而暴露了其對全球農產品市場預判的偏差。
中美會晤新成果
近期,中美兩國高層舉行了一場備受矚目的會晤,此次會晤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進行,雙方就貿易、投資、金融等多個領域的合作與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會晤期間,雙方表達了通過對話與協商解決貿易分歧、推動雙邊貿易健康穩定發展的意愿,這一積極信號為中美貿易關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后續的經濟合作奠定了基礎。
會晤結束后,中國迅速展開了對美國大豆的大規模采購行動,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其采購決策對國際大豆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此次中國加大從美國進口大豆的力度,不僅體現了對中美貿易關系的積極回應,也與國內市場需求以及國際大豆市場的動態變化密切相關。
![]()
中美會晤后中方啟動的 “美豆采購”,并非單純的貿易妥協,而是基于全球大豆供應鏈變化的理性選擇,且采購規模與節奏均與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緊密關聯。
從采購價格來看,中方此次采購的美豆到岸價為每噸 520 美元,較 2025 年年初的 480 美元上漲 8.3%,但低于同期巴西大豆的到岸價。
受巴西國內供應緊張影響,11 月巴西大豆對華到岸價已攀升至每噸 920 美元,較年初的 510 美元暴漲 80.4%,這種顯著的價格差成為中方選擇短期增加美豆采購的關鍵誘因。
![]()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此次采購協議中加入 “價格聯動條款”,若后續國際大豆價格出現超過 10% 的波動,雙方可重新協商采購量與價格,這一靈活條款為中國企業預留了應對市場變化的空間,也體現出中方在貿易談判中的務實策略。
巴西大豆價格的暴漲
巴西大豆價格的暴漲,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并非單純受中美貿易動態影響,其背后涉及氣候、供應鏈、政策等多維度變量。
![]()
2025 年上半年,巴西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天氣,主要大豆產區馬托格羅索州、巴拉那州的降雨量較常年減少 40%,導致大豆單產從每公頃 3.8 噸降至 3.1 噸,總產量較預期減少 18%,僅為 1.2 億噸,創下近 10 年最低紀錄。
供應鏈方面,巴西主要港口桑托斯港在 2025 年 8 月遭遇工人罷工,持續 21 天的罷工導致約 800 萬噸大豆滯留港口,無法及時發運,進一步加劇市場供應緊張。
![]()
同時,巴西政府為保障國內食用油供應,在 9 月出臺臨時出口配額政策,將 2025 年下半年大豆出口量限制在 6000 萬噸以內,較上半年減少 25%,出口限制政策直接推高國際市場對巴西大豆的稀缺性預期。
在這多重因素作用下,巴西大豆價格從年初的每噸 510 美元一路攀升至 11 月的 920 美元,成為國際大豆市場的 “價格高地”。
在巴西大豆價格高企的背景下,中方增加美豆采購看似 “利好美國農業”,但實際未能緩解美國財政的緊張局面,反而讓美國財政赤字問題提前暴露。
![]()
美國財政赤字危機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25 年美國大豆總產量為 1.3 億噸,庫存處于近 5 年中位水平,中方 1200 萬噸的采購量約占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的 15%,可帶動美國農業產值增加約 45 億美元。
然而這部分收益與美國龐大的財政支出相比杯水車薪,美國財政部 2025 年 10 月發布的月度財政報告顯示。
![]()
2025 財年前 7 個月(2024 年 10 月至 2025 年 4 月)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已達 1.2 萬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22%,其中農業補貼支出同比增加 18%,主要用于補償此前大豆價格低迷給農場主帶來的損失。
更嚴峻的是,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在 2025 年推出總額 8000 億美元的基建計劃,導致國債發行規模激增,2025 年 10 月美國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 5.5%,創 2007 年以來新高,債務利息支出同比增加 35%,財政收支平衡壓力顯著加大。
![]()
而中方采購美豆帶來的短期收益,不僅未能覆蓋美國的財政支出增量,反而因美國國內通脹壓力,導致美聯儲被迫維持高利率政策,進一步增加政府債務利息負擔,形成 “財政赤字 - 高利率 - 債務壓力” 的惡性循環。
美國財政的 “紅燈信號” 不僅體現在赤字規模上,還反映在財政政策對農業貿易的支撐能力減弱。
![]()
過去 10 年,美國政府通過 “農業補貼 + 出口信貸” 的組合政策推動大豆出口,2024 年美國農業補貼支出達 380 億美元,其中大豆補貼占比 35%。
但 2025 年以來,受財政赤字限制,美國農業部已削減 15% 的大豆出口補貼,同時縮減 “出口信貸擔保計劃” 規模,導致美國大豆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下降。
![]()
對比來看,巴西雖面臨供應緊張,但通過與中國簽訂 “本幣結算協議”(2025 年巴西大豆對華出口中 30% 采用人民幣結算),降低匯率波動風險,部分抵消了價格上漲對出口的影響。
而美國大豆出口仍高度依賴美元結算,2025 年美元匯率指數上漲 6%,進一步推高美豆的國際售價,削弱其性價比優勢。
這種情況下,中方此次增購美豆更多是短期市場選擇,而非長期戰略轉向,一旦巴西大豆供應恢復或價格回落,美國大豆可能重新面臨出口壓力,而美國財政對農業的支撐能力減弱,將使其難以應對后續的市場波動。
![]()
結語
在全球供應鏈重構與地緣政治變化的背景下,單純依賴短期貿易合作難以解決美國的長期經濟與財政問題,而中國在農產品貿易中的戰略布局,則為保障自身供應鏈安全與穩定全球市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展望未來,中美在農業領域的互動或將進入“競爭中合作、合作中博弈”的新常態,雙方在多個議題上仍存在合作空間,但在多個方面仍將進行長期角力,而中國需要做的則是保持戰略清醒,在擴大進口的同時,堅定不移推進農業自立自強。
![]()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