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沙中部的代爾巴拉,納伊姆·阿布·阿姆拉曾經營著一片約1公頃的農場,溫室整齊排列,番茄、黃瓜和甜椒長勢喜人,他采用滴灌和太陽能技術,不僅支撐著八口之家的生活,還雇傭了不少季節工人。
去年十月后,這里完全變了樣,溫室被炸成碎片,灌溉管道斷裂,水井被沙石掩埋,如今這片土地上散落著瓦礫和未引爆的彈藥,往日的田園景象已不復存在。
![]()
聯合國糧農組織與衛星機構今年七月評估發現,加沙約95%的農田目前無法進入,超過70%的溫室和水井被毀,當地農業在經濟中的占比從戰前的11%急劇下滑到不足2%,一位農業組織負責人表示,這不僅是戰爭帶來的破壞,更是整個農業系統的瓦解。
重建的第一步是清理廢墟,加沙全境約有6100萬噸瓦礫,部分含有石棉等有害物質,長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由于以色列限制重型設備進入,人們只能用簡單工具甚至驢車搬運,進度十分緩慢。
![]()
更大的難題是,重建需要的溫室構件、灌溉設備等材料,被以色列列為“可軍民兩用”物資而禁止輸入,專業人士估計,即使有資金,當地農業要恢復原狀可能也需要七到十年。
種子也成了受控物資,當地自然保護組織人員說,以色列禁止一切農業種子進入加沙,連援助水果的果核也要先去除。
![]()
這類限制從2007年封鎖就開始了,種子和肥料長期受嚴格管控,雖然民間組織協助農民使用本地留存種子,但生產成本已是戰前數倍,多數家庭難以負擔。
盡管資源極度短缺,仍有民間組織推動農業自救,他們與700多位農民合作,在零散土地上產出700萬公斤蔬菜,不過,這樣的努力規模有限,難以改變農業整體困境。
![]()
該組織負責人提到,很多國際援助側重食品救濟,對恢復生產的投入不足,她認為耕地不僅是生活來源,也是土地權利的體現,“有人耕作的土地,才不容易失去”。
戰前,加沙農民就只能種草莓、鮮花等準許出口的作物,近三成農田被劃入以方所謂的“緩沖區”,漁民作業范圍也受嚴格限制,如今,大多數人無法出海,農業和漁業這兩大傳統生計幾乎停擺。
![]()
在封鎖與破壞的雙重壓力下,加沙農業重建面臨重重障礙,一些從業者認為,只有讓當地人掌握完整的生產自主權,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重建,正如有人指出,“沒有公正,就難有真正的重建”。
了解了事情之后,網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農民靠天吃飯本來就難,這直接連地都沒了,真是斷了幾十萬人的活路啊。”
“清廢墟沒設備,種地沒種子,這簡直就是死循環,國際援助光送吃的確實救急不救窮,得想辦法恢復生產才行。”
面對這種“硬件”被毀、“軟件”被斷的極端情況,你覺得國際社會怎么做才能真正幫加沙農民走出困境?是優先送種子工具恢復生產,還是先推動解除封鎖?聊聊你的看法。
信源: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