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爺今年62歲,退休前是十里八村的“酒友領袖”,幾十年酒沒斷過。直到前陣子體檢,心臟有些不太對勁,醫生看著他的化驗單,忍不住皺眉:“張大爺,這血脂、血壓再不控制,以后可麻煩了。”
張大爺緊張起來,下定決心“戒酒”,還發了朋友圈,很多同齡人點贊,可他還是有點猶豫:“都60多了,這會兒戒酒還能有多大用處?是不是晚了?”有朋友善意提醒:“你看誰家老頭不是喝點?苦了大半輩子,圖點啥?”醫生卻說,60歲后戒酒和年輕時戒酒,身體可能真的不是一回事。
![]()
那么,60歲以后才戒酒,能否跟長期不喝酒的人一樣,遠離心腦血管、肝病、腫瘤等風險?還是說,到了這個年紀,身體已經‘積重難返’,再努力也于事無補?
喝酒帶來的健康隱患早已得到國際公認。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因酒精相關疾病死亡的有300萬人。大量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大量飲酒是心臟病、肝炎、某些癌癥等多種疾病的高危因素。酒精損傷肝臟代謝功能、誘發高血壓及影響心腦血管彈性,甚至會導致失智癥風險升高。
哈佛大學一項43萬余名中老年人的隊列研究指出:持續飲酒者相比從未飲酒者,重大疾病風險提升22%-37%。
![]()
但同樣研究還發現,無論哪一年齡階段開始戒酒,心臟和肝臟生物指標的改善幅度都顯著大于“喝著不管”。問題在于,60歲之后才開始戒酒,儲存下來的健康隱患,究竟改變了多少?
曾有觀點認為,“勞累一輩子、60后才戒酒為時已晚”,但近年來的多項臨床追蹤,正逐步破解這種觀念。
英國《柳葉刀》雜志在2022年公布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60歲后戒酒,與終生滴酒不沾者相比,3種重大慢性病的累計風險下降幅度明顯,但并未恢復如新。
心臟疾病:60歲時才開始戒酒的老人,心梗、中風發病率比終生不喝酒者高出13%,和繼續喝酒的人相比風險有縮減,但是依然處于高位。
![]()
肝臟疾病:多項橫斷面研究顯示,長期飲酒者肝功能指標(如ALT、AST等)即便戒酒3-5年后,仍有22%難以逆轉的器質性變化,尤其是早年大量酗酒者。
消化系統與腫瘤:部分消化道腫瘤風險降低并不顯著;60歲后戒酒者患食道癌、胃癌概率與堅持喝酒者差異僅為7%。這也反映出,癌變往往有較長的“潛伏與累積”過程。
也就是說,60歲時才下決心不喝酒,雖然一定程度上“降險”,但某些慢病特別是腫瘤已進入“不可逆轉”區間。這里的關鍵在于,身體受到的酒精損傷,有的可以修復,有的則永遠成為“舊賬”。
那是不是就“破罐子破摔、不如喝個痛快”?答案絕不是!研究進一步發現,即便年過花甲,戒酒仍能顯著改善至少三個指標。
血壓、血脂水平趨于平穩, 連續戒酒6-12個月后,55%的受試者收縮壓下降8-10mmHg,甘油三酯同比下降14%。
肝功能逐步恢復,戒酒組老年人1年后B超顯示肝臟脂肪沉積面積較基線縮小16%,轉氨酶異常發生率降低近20%。
![]()
認知障礙發作率下降,戒酒者的記憶功能測試較對照組高出12%,新發失智癥人數下降7%。
所以,60歲以后才戒酒,有些疾病風險接近數十載未沾酒之人(如血壓、血脂),但另一些損傷實已“難回頭”。而那些繼續喝酒的中老年人,三大重癥“同時踩雷”的幾率更令人揪心。
很多老人“想戒不易戒”,最怕“心有余,力不足”。中老年戒酒,不要僅僅靠“一聲咬牙”,而需要科學的方法配合生活細節改變。
建議逐步減少飲酒頻次和劑量,先做到“每周減一杯”,不要強行一次性斷掉,防止戒斷反應。
結合家人、朋友的支持,鼓勵參加健康興趣小組或體育鍛煉,用“正能量圈子”替代社交飲酒場景。
餐桌上多準備富含蛋白質、高纖維的水果、蔬菜,沖淡飲酒的欲望。若難以戒除,可以考慮用無酒精替代飲料分散精力。
![]()
每月按時體檢,關注血壓、血脂及肝腎功能三項核心指標,有變化及時調整目標。
切記,不盲目相信“保肝藥”“解酒藥”,保持健康作息,按時睡眠,有助于肝臟修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