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印度的清晨總是熱鬧的,香火、鐘聲、人潮、祈愿交織成一幅永不打烊的畫。可在11月1日上午,這份喧囂變成了驚恐。印度東南部安得拉邦一座寺廟發生踩踏事故,截至當天下午3點,已有12人喪生,30多人受傷。那是一座私人寺廟,信徒本為求平安而來,卻在擁擠的祈禱中失去了生命。
![]()
消息傳來,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哀悼,語句沉重而熟悉。這類文字,印度社會并不陌生。因為這樣的慘劇,并不是第一次。
在印度,踩踏事件幾乎成了悲劇的某種固定句式——宗教節日、廟宇慶典、朝圣活動,只要人多,只要秩序一亂,就可能轉瞬失控。2008年拉賈斯坦邦寺廟踩踏,逾百人死;2013年中央邦朝圣踩踏,115人喪命;2016年瓦拉納西大橋踩踏,再有20余人遇難。一次又一次,原因都似乎相似:人太多,通道太窄,管理太松,預警太慢。
但這不只是“事故”。那是一面鏡子,照出印度社會秩序的脆弱。在一個人口超過14億、信仰極為多元的國家,宗教場所承載著信仰、身份、社會歸屬,甚至政治能量。廟宇不只是精神寄托,更是社會網絡的節點。尤其是私人寺廟,它們往往不受嚴格的政府監管,由地方社團、富商家族或宗教基金自行運營。香火越旺,人就越多,管理就越依賴經驗與傳統,而非制度與秩序。
![]()
印度有世界上最復雜的宗教景觀,卻缺乏與之匹配的公共管理體系。信仰的力量巨大,組織的規則卻常常空白。寺廟可以是信徒心靈的庇護所,也可能在擁擠和無序中,瞬間變成陷阱。
這場事故發生在安得拉邦,一個宗教氛圍極濃的地區。每逢節慶,信徒從四面八方趕來,步行、騎摩托、擠進狹窄的鄉村路,只為進廟膜拜。地方政府往往臨時調派警力維持秩序,但私人寺廟并不總配合。有時因為權屬問題,有時因為信眾“自組織”,有時因為地方官員不愿觸怒宗教勢力。這樣一來,管理缺位就成了制度性的漏洞。
更深層的問題,是印度社會那條“看不見的秩序線”。這條線劃分著誰有權力組織人群,誰有資格干預宗教事務,誰能在災難后發聲。信仰是崇高的,但人命的秩序往往排在后面。每一次事故后,政府都會承諾“調查原因”“改進安全”,但下一次節慶,人潮又如潮水般涌來,警戒線被沖破,廣播聲被淹沒,秩序再次坍塌。
![]()
在這個龐大的國家,混亂有時被當作“多元”的另一種形態。街道可以擁堵,電線可以雜亂,寺廟可以人山人海,只要“信念不倒”,一切似乎都能原諒。可當混亂觸碰到生命的底線,再熱烈的信仰也擋不住悲痛。
印度的社會結構歷經殖民、分裂與現代化的重塑,但底層治理仍帶著強烈的“放任”氣質。信仰活動被視作私人事務,地方權力往往選擇不干預,除非出現事故。事故之后,調查、悼念、賠償、重建,一切又回到循環的起點。
這不僅是宗教管理的缺陷,也是社會秩序的裂縫。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不只是修高鐵、造衛星,還在于是否能在信仰與安全之間劃出那條清晰的界限。廟宇可以屬于神,但人群的秩序,必須屬于人。
莫迪發了哀悼,地方政府或許會設“立委”員會、調查責任、宣布補償。但這些程序性的動作,并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印度太習慣于“事后反應”,而非“事前防范”。當信徒們在烈日下長途跋涉,只為求得片刻神佑,他們信任的不僅是神明,更是這個社會能讓他們平安往返的能力。
但那份信任,一次次被踩踏在地。每一場踩踏,都是悲劇的重演,也是秩序的警告。人群在慌亂中跌倒,腳步無從停下,哭喊被淹沒在喧囂里。那一刻,沒有神跡,只有人間的混亂。
宗教的熱烈,不該以生命為代價。信仰的真誠,也不該被管理的失守所玷污。安得拉邦的寺廟香火仍在燃燒,信徒仍會前來,但那些失去親人的家庭,也許再也走不進那座門。寺廟的鐘聲會重新響起,而那條看不見的線——宗教與秩序之間的線——若再無人去拉直,它就會一次次地在人潮中斷裂。
人們總說印度是“多神之國”,可在這片土地上,秩序才是最該被供奉的神,而寺廟中供奉的高高在上的“神靈”,從來不會庇護盲目朝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